文档介绍:第二节土地资源
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生长植物并能结果的疏松表层。它是陆地生物生长的基质,离开土壤,多数陆地生物无法生存,农业生产也无法进行。另一方面,土壤又是生命活动的产物,没有生物就没有土壤,有些土壤还是人类劳动的产物。
土壤和土地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土地是具有一定面积并且边界多少确定的地理单位,是一个或大或小的地域。1972年在荷兰瓦格宁根召开关于土地评价的专家会议上,对土地下了科学的定义,并被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所接受。该组织1976年出版的《土地评价纲要》一书引述了如下的定义:“土地是地球表面的区域,其特性包含上下与该区域垂直的生物圈的所有相当稳定或周期地循环的属性,包括大气、土壤、下面的地质、水文和动植物群的属性以及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后果,这些属性对人类现在和将来的土地利用有明显的影响。”可见,土壤是土地的组成部分,但不是土地的全部。例如,人们可以用工具或机械把土壤全部清除,但是土地却依然存在。
自古以来,人类就认识到土地是一切自然资源中最基本的资源。农学、林学、经济学、工程科学、环境科学和地理科学等都从各自的角度对土地进行研究。农学家和林学家把土地当作农业和林业生产的基地,经济学家把土地看作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商品,建筑师把它看作地基,环境学家把它看作被污染的对象和废弃物的消纳场所,而地理学家则把它看作包括各种自然要素的地理综合体。
土壤分布在陆地表层,除了江河湖海等水体及两极冰盖与高山冰川覆盖的地区以外,几乎都有土壤的存在。即使在岩石出露和流沙被覆的地方,也可能有原始土壤和风沙土的发育。因此,土壤就在地球表面上形成一个断续地分布的圈层,覆盖于岩石圈之上,其厚度由几厘米至几米不等,在炎热湿润的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有些土壤的厚度可能更大。这就是土壤圈存在的范围。
一  世界土地资源概况
 
所谓资源,是针对人类对事物利用的可能性而言的,现在有用或潜在有用的事物才被看作资源。因此,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技术条件下能够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它的范畴随着历史、社会、经济与技术等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例如,某处的沙漠在一定的历史与经济条件下不具有资源的价值。但是,如果该处发现了有经济价值的矿产(如石油),则必须把它列入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的范畴之内。当然,土地作为一种资源,首先与农业有关。本章也是主要从农业生产的角度出发,同时也考虑到土地与城市化的关系,以及与土地有关的一些环境问题。
土地有两个主要属性;面积和质量。下面从全世界的角度来考察土地的这两大属性。
首先,关于土地的面积。众所周知,在地球51000万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中,大陆和岛屿面积只有14940万平方公里,%,其中还包括南极大陆和其他大陆上高山冰川所覆盖的土地。如果减去这部分长年被冰雪覆盖的土地,则地球上无冰雪的陆地面积仅为13300万平方公里。
对于全世界的居民来说,这似乎是一个颇为巨大的数字。1900年世界人口约为15亿,平均每人占有的陆地面积约为10公顷(150亩),1987年世界人口达到50亿,人均占有陆地面积仍有3公顷(45亩)。这个数字从任何意义上来说都不能算小。
但是,如果考虑到土地的质量属性,则这些数字必须打一个大大的折扣。所谓土地的质量,如果从农业利用的角度来看,它包括土地的地理分布、土层厚薄、肥力高低、水源远近、潜水埋深和地势高低、坡度大小等,这些性质对农业生产都有着不同的影响。如果土地用于工矿和城镇建设等用途,则还要考虑地基的稳定性、承压性能和受地质地貌灾害(如火山、地震、滑坡等)、气象灾害(如暴雨山洪等)威胁的程度等。在土地质量诸要素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土地的通达性(accessibility),它取决于土地的地理分布即离居民点的远近,以及道路、交通等情况,这些都影响劳力与机械通达该土地所消耗的时间和能量。
如果考虑到土地质量的上述因素,则陆地面积中大约有20%处于极地和各大陆的高寒地区,另有20%属于干旱区,20%为山地的陡坡,还有10%岩石裸露,缺乏土壤和植被。以上四项,共占陆地面积的70%,在土地利用上存在着不同的限制性因素,地理学家和生态学家称之为“限制性环境”。其余的30%限制性较小,适于人类居住,称为“适居地”,英语为ecumene,源自希腊语oikoumene,意为可居住的土地,包括可耕地和住宅、工矿、交通、文教与军事用地等。按上述人均3公顷的30%计算,()。在全部适居地中,可耕地约占60%—70%,—(约8—)。
据世界粮食与农业组织和美国农业部70年代所提供的数据,,其中的一半,即最肥沃、通达性最好、最容易开垦的一半已被耕种,。其余一半尚有开垦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