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3
文档名称:

论形式合理性法律的两个面向——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法学).pdf

格式:pdf   页数:4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论形式合理性法律的两个面向——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法学).pdf

上传人:zhangkuan1438 2015/9/9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论形式合理性法律的两个面向——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法学).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硕士学位论文



论形式合理性法律的两个面向
——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
Study on the two dimensions of the Form Rational Law
———Formal rationality and Substantive rationality








作者姓名: 高秀宾

指导教师: 庄晓华









西南政法大学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1
内容摘要
从总体上看,除了引言和结论外,本文还包括三个部分,行文结构采取了总分模式。
受韦伯名著《学术与政治》的启发,本文的第一章提出了学术与行动的区分。在笔者看
来,学术与政治区分的关键之处就在于两者对价值的态度,学术要保持绝对的“价值中
立”,从而保证获得客观的知识,而政治必然包含着价值判断。本文的第一部分主要解
决两个问题:一是将韦伯“价值中立”的方法论置入科学学术语境中进行重新理解,从
反面否定认为韦伯的法律理论无视价值的论断。二是引出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为第三
部分阐述韦伯的法律与社会行动的关系问题做铺垫,最终目的则是从正面证成韦伯“形
式合理性法律”包含价值考量。
本文的第二、三部分便分别从学术和行动两大视角探讨韦伯“形式合理性法律”的
两大面向: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法律形式合理性的面向的根本特征是法律与价值
的分离。在价值多元化的现代性背景下,“目的理性行动”成为主导的行为模式,因而
保持“价值中立”的“形式合理性法律”却有着深切的价值关怀。正是由于“形式合理
性法律”的价值中立性才能使其构成自我指涉的规则体系,不仅成为整构社会的新手段,
也成为维护公众自由的新武器。
若不结合韦伯的方法论,单纯的研究“形式合理性法律”,我们只能看到其拒斥价
值的一面,然而,“形式合理性法律”仅是一种“理想类型”。“理想类型”是研究者依
据自身的“价值关联”通过片面的强调事实中的某些成分归纳出的纯粹概念,并不具有
客观实在性。由此,现实中的“形式合理性法律”的“价值中立”是有限的,其拒斥不
具有确定性的个体化价值,却不排斥共识性价值。本文的第三部分就结合韦伯的社会行
动理论,试探性的阐释韦伯“形式合理性法律”之实质合理性的可能性。

关键词:形式合理性法律;法律的形式合理性;法律的实质合理性


1
Abstract
On the whole, in addi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 the article also includes
three parts. Inspired by Weber’s famous writings which is academic and politics, I put
forwar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academic and action as the first part of this article. In my
opinion, the key point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academic and politics lies in the attitude
of value, Academic must maintain value neutrality absolutely which is in order to ensure the
access to objective knowledge, but politics inevitably contain value judgments. The first part
of this article is mainly to solve two problems: First, re-understanding Weber’s Value
neutrality methodology in a scientific and academic context to be against the argument that
Weber's legal theory ignores value. Second, to draws out Weber's theory of social action,
laying the groundwork for the third part o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