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2
文档名称:

网络侵权中通知规则研究——以《侵权责任法》第36条为视角(法学).pdf

格式:pdf   页数:5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网络侵权中通知规则研究——以《侵权责任法》第36条为视角(法学).pdf

上传人:博大精深 2015/9/9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网络侵权中通知规则研究——以《侵权责任法》第36条为视角(法学).pdf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学号: 201052305003 分类号: D923



硕士学位论文

网络侵权中通知规则研究
—以《侵权责任法》第 36 条为视角




研究生姓名:陈爱文

指导教师:郭明瑞教授

学科门类:法学

专业名称:民商法学

论文提交日期:2013 年 3 月 28 日
学号: 201052305003 分类号: D923



硕士学位论文

网络侵权中通知规则研究
—以《侵权责任法》第 36 条为视角




研究生姓名:陈爱文

指导教师: 教授

学科门类:法学

专业名称:民商法学

论文提交日期:2013 年 3 月 28 日
烟台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
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
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2013 年 3 月 28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烟台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
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
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在非保密的论文范围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2013 年 3 月 28 日
版权声明

任何收存和保管本论文各种版本的单位和个人,未经本论文作者同
意,不得将本论文转借他人,亦不得随意复制、抄录、拍照或以任何方
式传播。否则,引起有碍作者著作权之问题,将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摘要
通知规则,又称提示规则,也被形象地称之为“避风港规则”,其首创于美国。
我国《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 20—23 条最早引入该规则,《侵权责任法》第
36 条第 2 款也对通知规则进行了规定。由于我国对于通知规则的理论研究未形成完
备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体系,司法实践中对其存在诸多困惑。适用通知规则时法
官过度的自由裁量权,高度相似的案件得到完全不同的判决结果,这些不仅损害了
法律的权威和尊严,也不利于形成稳定的法律风险预期。因此,明确通知规则相关
规定,厘清通知规则下网络服务提供者对侵权行为的义务界限,才能使网络中各主
体的法律状态安定清晰,既保障网络用户的行为自由也维护网络秩序的健康发展。
本文以通知规则为研究对象,以《侵权责任法》第 36 条为文本,运用民法解释论的
方法对通知规则的含义和原理,适格通知的判定和效力,以及通知规则下网络服务
提供者的侵权责任进行分析和讨论,以期对通知规则有更为清晰的认识以裨益于司
法实践。
文章除引言和结语外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知规则的含义与原理。明确通知规则的含义,阐释通知规则的制度
目的及平衡权利人和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益的机制。
第二部分,比较法上的通知规则。通过深入细致地剖析美国和欧盟避风港规则,
深入理解避风港规则的设计理念和适用条件,为解释我国通知规则相关规定提供理
论基础。
第三部分,适格通知的判定及效力。《侵权责任法》对通知的形式和实质性要件
都未作出具体规定,学者对此也有不同的观点,笔者结合司法实践中具体案例分析
适格的通知的判定标准及效力。
第四部分,通知规则下网络服务提供者侵权责任分析。首先,明确网络服务提供
者侵权责任性质,分析其承担连带责任的基础,接着,从比较法的视角以美国学术
网络侵权案件中网络服务提供者责任分析为契入点,对网络服务提供者的直接侵权
和间接侵权作深入研究。在我国法律未明确区分直接侵权和间接侵权的情况下,上
述研究为分析我国网络服务提供者在通知规则下的间接侵权责任提供了理论基础。
I
关键词:通知规则;网络服务提供者;间接侵权;连带责任;责任限制



























II
Abstract
Notification rules, also known as tip rules, also were vivi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