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论被害人的心理演变.docx

格式:docx   大小:20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论被害人的心理演变.docx

上传人:aisheng191 2018/10/11 文件大小:2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论被害人的心理演变.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内容提要】对被害人的研究是对社会犯罪现象的一个研究角度,犯罪与被害都不是一个绝
对静止的概念,二者是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一对矛盾体,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研究被害人
的心理演变,提高防范被害的意识,减少被害的发生,亦即减少了犯罪的发生。
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早已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现
象进行研究,对被害人的研究也是其中之一。被害人学兴起于 20 世纪 20 年代,我国则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才开始有学者研究被害人学。无论是犯罪还是被害都不是一个绝对静止的概
念,他们是社会互动过程中的一对矛盾体,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研
究被害人的心理演变,提高防范被害的意识,减少被害的发生,亦即减少了犯罪的发生。
一、被害人在被害前的心理特征
( 一 ) 防范意识欠缺而具被害倾向
被害的产生,与被害人的防范意识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犯罪人是“不打无准备之
仗”的,他们大多要预先对被害人进行周密的调查,即“踩点” ,甚至会等到熟知被害人的生
活规律和脾气秉性后,才对他们惦记已久的目标大胆出手,决不会贸然从事。目前许多犯罪
案例都表现出犯罪的智能型的特点,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前大多要对受害人进行调查和分
析,找到自己容易入手的缺口。同时我们在众多的犯罪案例中还可以找到这样一些特点:被
害人说了或者做了某些事情而促使犯罪人去犯罪;被害人对他人采取犯罪手段;被害人因故
意或过失把自己置于危险情景之中;由于个人的个性特点、社会地位或进入被害危险情境之
中使自己成为被害;在参与犯罪中成为被害;被害人本身有违法行为使犯罪人产生侵害行为
并自感安全;被害人显露出富裕吸引犯罪人。这些特点成为被害倾向,从某种意义上理解,
可以认为一些犯罪行为的发生是由于某些被害倾向“促成”的。
( 二 ) 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人际关系是犯罪发生的作用原理 ( 注:我国有学者得出这样的
结论:“犯罪人与被害人的人际关系是犯罪发生的作用原理” 。详见郭建安主编的《犯罪被害
人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30 页以下。 )
1. 个性特征是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
人际关系的建立往往取决于一定的条件,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人际间的相
互吸引,如相互感知和理解,个人喜好等;二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接近,如距离的远近,相
互交往的频率。对很多刑事案件的分析发现,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人际关
系,正是在双方的不断接触和交往中由于个性特征的差异和利益分配不均衡等因素产生了矛
盾,矛盾未能得到及时的、正确的处理,最终导致矛盾激化而引发犯罪。因此,在认识犯罪
事件发生的内在根源时,可以从被害人与犯罪人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个性基础、角色基
础等方面去分析。
2. 情感是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人际冲突的内心起因
被害人与犯罪人双方的人际关系总是建立在一定情感基础之上的,双方关系的持续
过程中,无论之前的相互情感的喜恶程度怎样,在犯罪时一般都转化为双方相互敌视或一方
对另一方的敌视,这几乎可以说是熟人之间发生暴力犯罪的普遍规律。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
考察,由于犯罪人的情感障碍, 如情感亢奋、 抑郁或病理性***等原因, 会导致其意志失控,
进而实施犯罪。因此,研究被害人和犯罪人的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