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5
文档名称:

海底捞你学不会.txt

格式:txt   页数:6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TX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海底捞你学不会.txt

上传人:dfjmvg964 2015/9/10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海底捞你学不会.tx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把员工当人对待:海底捞你学不会>
海底捞你学不会(序) 序我写海底捞(1)
2009年,海底捞的案例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上发表后,几个出版社相继约我写一本海底捞的书。可是我对写海底捞的书实在没把握,加之又忙,就一一回绝了。</p>
2010年初,我的老朋友《中国企业家》特刊部主任边杰,带着《中国企业家》执行总编辑李岷特地到北大找我。</p>
我动心了,给海底捞董事长张勇打电话,要写这本书。</p>
张勇很犹豫,他说:“海底捞现在已经名声在外。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再出一本书,怕吹过了。”</p>
我说:“你再想想,我过些天给你电话。”</p>
第二次电话,张勇同意了,但他提出三个条件。他说:“黄老师,第一,要写就写一个真的海底捞。要把海底捞好的一面与不好的一面、问题与困惑都展现出来;只要是真实的,我不介意。第二,写海底捞的书,我可不给你钱。第三,你写完了,我不审稿。”</p>
我说:“好。”</p>
于是,《中国企业家》给我派出大记者孙雅男小姐,一路陪我访谈,帮我整理资料。8个月后,这本书交给了中信出版社。</p>
这本书真难写。</p>
张勇不仅把海底捞向我全面敞开,让我采访了海底捞的所有高管,还让我进入了他的家庭和他的过去;再加上他那一句“我不审稿”,就更让我的笔格外纠结。写这本书,我领教到被人充分信任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太沉重。其实,这就是张勇管人的方法,我着实地被他“管”了一次。</p>
这本书完稿后,我开始嘀咕:是不是让张勇看看?万一我有什么地方写得失实或不对,给张勇和海底捞造成不好的影响怎么办?后来,我忍住了。原因是:这是我的书,是我看海底捞的视角。世界是个万花筒,海底捞也是一个万花筒,每个人看的角度不同,图案就不应该相同。</p>
因此,本书如果对张勇或书中所有我提名或未提名的人造成不好的影响,我在此事先道歉。</p>
写这本书的第二个难点是技术上的,按什么形式写?按小说写,写了三万字,就写不下去了。按报告文学写,开个头也卡住了。从企业管理研究的角度写,还是不行。折腾三个月,真难受!最后是对写作一窍不通的老妈,一句话让我定下了神。我带79岁的妈妈去吃海底捞。老太太吃完后,出门说了一句,“这些农村的孩子真让人感动!”</p>
对,就把海底捞这些让我感动的事情写出来,管他什么文体!于是,就有了这本62篇短文组成的四不像。</p>
这本书面市,我首先要感谢张勇。他让我进入了他的世界,并让我肆无忌惮地探索!</p>
感谢张勇的母亲孙佳素,张勇的太太舒萍,这两位对张勇最重要的女人都向我敞开了她们的心扉。</p>
感谢张勇儿时的邻居詹荣祥婆婆一家,他们让我对张勇的历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p>
感谢张勇年轻时代的死党和同学——同他一起创建海底捞的施永红,他的坦诚、大度和忍让,让我感动。</p>
感谢张勇年轻时代的死党和同学——至今在海底捞当采购大主管的杨滨,他让我这个55岁的,自以为知道人是怎么回事的人,对人又有了新的认识。</p>
感谢杨小丽这位四川女人——海底捞的唯一副总经理,她的故事让我太太哭了三次。</p>
感谢袁华强,海底捞北京大区的总经理,是他让我开始产生研究海底捞的兴趣。</p>
感谢海底捞的财务总监苟轶群,这家农民工为主体的企业中最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他的思维和逻辑让我新鲜。</p>
海底捞你学不会(序) 序我写海底捞(2)
感谢海底捞工程主管陈勇、小区经理谢英和林忆,还有店长谢张华和朱银花等等,他们每个人的故事都让我对海底捞不断产生新的认识</p>
我还要感谢所有在餐桌上为我提供服务的海底捞服务员,每次吃饭,我的问题都会让他们烦不胜烦。</p>
另外,我在书中引用了很多海底捞公司内刊上刊登的故事,在此我向这些故事的撰写人和提供者表示深深的感谢。</p>
我还要感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和过去9年听过我课的学生们,他们不仅给我提供了一个讲台,而且逼着我把中国商场实战案例课讲好。为了寻找更好的案例素材,我盯上了海底捞。</p>
最后,也最重要的是,我要感谢我太太,她对本书的每一篇文章都把了第一道关。如果哪篇文章没有让她感动,我就要重新琢磨;如果让她哭了,我就放心了。</p>
第一次融资</p>
混了个技校毕业的张勇,被分配到他爸爸当厨师的四川国营拖拉机厂。可是这个学电焊的技校毕业生,连最基本的电焊工作都不会干,成了车间游手好闲的“刺头”。好在这个刺头并不惹是生非,只不过早来晚走和经常旷工罢了。</p>
然而游手好闲,兼爱读书看报的张勇没有闲着,他时刻关注着周围和新闻里的国家大事和商业信息。</p>
1990年他家住的大杂院里,已经出现了当时中国的第一批富人——个体户。詹婆婆家就在张勇家隔壁,她丈夫有一手祖传做熏鹅的手艺,詹婆婆一家做起了熏鹅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