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小小蜡烛不简单.doc

格式:doc   大小:27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小小蜡烛不简单.doc

上传人:894280529 2018/10/11 文件大小:2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小小蜡烛不简单.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小小蜡烛不简单
泉州十一中陈志平
“化学源于生活,生活演绎化学。”这句话从本质上揭示了化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结构面纱。而且随着中考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创新,这方面在教学上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不仅能让学生真正深刻感受到生活中的化学乐趣,觉得化学确实学有所用,使得兴趣倍增;同时也能给学生足够灵活的发挥空间;更重要的是能激励学生尽量从生活中挖掘出化学的奥妙,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从而开发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那么,怎样做到并做好这方面的要求呢?这不仅需要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求教师要能充分发挥“抛砖引玉”的指导方法,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将教与学有机地连为一体。
下面就此举一个日常生活中大家十分熟悉的例子:
蜡烛,在大多数人的意识里,想到的往往只是照明而已。孰不知,它里面却蕴藏着众多趣味无穷的化学奥秘!
将一支用过的蜡烛点燃。此时,大部分学生往往只是观察到发出黄色火焰。其实,这里面能做的文章可多了。
首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并解释下列现象:
现象
原因
1
火焰由弱到强
烛芯燃烧面积逐渐加大
2
火焰又由强到弱
烛芯上的石蜡逐渐被燃尽,而底下的石蜡还未来得及供给。
3
石蜡逐渐熔化
温度逐渐升高,达到石蜡熔点。
4
火焰再由弱到强
液态石蜡逐渐被吸上烛芯,供给燃烧。
5
烛芯以下及周围小部分表面火焰呈淡蓝色,以上部分呈黄色,并且由下而上、从里到外逐渐由暗到亮。
石蜡受热熔化成液态,继而被蒸发成气态,实质上是石蜡蒸气的燃烧,所以有火焰。至于出现亮度的区别是因为外焰与氧气接触充分,燃烧剧烈;而内焰与焰心氧气不足,燃烧较弱。
这些司空见惯的现象虽然平常,但却恰恰是最容易被学生所忽视的。所以此举的目的主要在于着重培养学生全面、认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惯,并能用所学知识加以正确解释。为此,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观察点燃一支完好的蜡烛又有何不同的现象。
其次,将一个干冷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该实验应注意:烧杯口边缘不能低于石蜡高度,否则蜡烛很快就会熄灭,从而影响实验结果)。片刻之后便可观察到烧杯底部附着一层黑色的物质,随之烧杯内壁出现一小层水雾。然后将此烧杯正放,迅速往里面倒入足量澄清石灰水,震荡后,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由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中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的内容推断出石蜡的成分里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进而再让他们推广得出一个结论:“任何物质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后,若只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则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为了进一步确定氧元素是否存在,则必须进行定量计算。为此,我们可以举一道具有典型代表性和概括性的例题。
如:某物质Ag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后,只生成B***和Cg二氧化碳,试计算判断组成该物质的元素有,各元素的质量比为,原子个数比为,则该物质的化学式为。
很明显,这是一道讨论题。此题的关键在于怎样计算氧元素的存在与否。顺着这条思路,我们便可指导学生解题如下:
碳的质量=Cg ´ = Cg ;
氢的质量=Bg ´ = Bg ;
氧的质量=Ag - (B +C )g 。
由此得出另一个结论:
若A=B +C,则氧元素不存在。
若A>B +C,则氧元素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