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艺术史
第一讲艺术定义及中国艺术略
第二讲中国史前艺术
6000年前到4000年前的彩陶,居于华夏文化的核心,被认为是中国艺术史的真正开始
(史前艺术主要讲陶器——半坡纹样陶器)
考古发现,早在史前时代就已经产生了美术。1879年发现的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穴岩画和1940年发现的法国拉斯科洞穴岩画,以及奥地利和法国出土的史前雕刻,便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第三讲三代及春秋战国时期艺术(重点)
青铜器
商周时代青铜器依照它们的用途(种类)可以分为:(仅作了解,不做重点)
   1 、礼器:礼器又可分为:
A、炊煮器,如鼎、鬲(li,音历) 等。
B、食器,如簋(gui,音轨) 、盂、簠(fu, 音甫) 、豆等。
C、酒器,如觚(gu,音姑) 、爵、觶(zhi,音志) 、尊、卣(you,音有) 、壺、觥等。
D、水器,盤、匜(yi,音仪) 等。
   2 、乐器: 乐器有铃、鐃、鼓、鐘等。
   3 、兵器: 戈、矛、鏃等。
   4 、工具和车马器 
二、青铜器的用途
主要在于祭祖和维护统治秩序两个方面。
殷商以来,青铜器被大量用来祭祀祖先和鬼神。
西周青铜礼器被用来维护和体现等级制度,各级奴隶主必须使用和他们地位相称的礼器,青铜礼器使用的数量和规模与奴隶主地位高低成正比。
鼎是礼器中的主要器物,西周时代出现的列鼎制度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地位较低的士用三鼎。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形制与纹饰经历了一个由简朴到繁缛,由凝重到生动的发展演变过程。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以高大厚重、古朴雄伟为特点,纹饰以饕餮、龙、凤、云雷纹等为主。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以几何花纹为多,常有精美的日常生活场面、战争场面等图案,逐渐取代了神秘、恐怖的内容。
:
殷商时期的青铜器有两个显著特点:一个是酒器在数量和种类上明显增多;一个是流行饕餮纹、云雷纹、夔纹、龙纹、虎纹、鹿纹、牛头纹、凤纹、蝉纹、人面纹等奇异的动物纹样。各种纹样的交互组合形成了商代青铜器狞历之美的时代风格。殷商时期的青铜器总体风格为:造型凝重雄浑,纹饰繁丽深沉。
周代早期的青铜器酒器减少食器增多。
西周青铜器的风格由奇诡转为典雅。
西周中、后期带状花纹增加,流行顾首的菱纹、凤鸟纹以及窃曲纹、重环纹等几何纹样。长篇铭文是这是青铜礼器的重要特点。
春秋中期出现了模印法和失蜡铸造法。
战国时期的青铜冶铸业以制造精致灵巧的日用器为主,装饰手法也愈来愈多姿多彩,鎏金、镶嵌、镂刻、金银错(凡是在实物上布置金银图案的,就可以叫金银错)等无不技艺精湛。现实生活的场景和图像,也出现在青铜器的装饰花纹中,标志着青铜器艺术的世俗化。
五、青铜器时代风格的转变(简):
A、商初——育成期——壁薄、粗糙——单层花纹,装饰少
B、商末周初——鼎盛期——铜质优良、形体大、制作精——两三层花纹,形象狰狞、恐怖
C、周中晚——转变期——器型减少,制作简陋——几何纹渐多,铭文大量出现
D、春秋——更新期——器型多样、不受束缚——装饰华美、构思新奇
E、战国——衰落期——开始转向金属器皿(如加金银)——表现社会重大事件
:
青铜器是国家、政权、统治的象征。
以青铜器可以用来体现等级制度,表明身份权力,用以维护统治秩序。
当时的酷刑被雕铸在青铜器上,史称刑鼎。
铸造青铜礼器前的一整套礼节仪式也体现了政治统治的内容。
加:饕餮纹,又称兽面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纹饰,属于怪兽纹,(李泽厚学者考证其为牛头纹)通过把现实中的动物进行抽象、象征处理之后所得。饕餮纹最早见于良渚文化。饕餮纹的布局一般为: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成兽面形象,大眼、有鼻、双角,通常没有下唇。也有使用两个夔纹对称排列,组成饕餮形象的例子存在。(其特征都在突出一种无限深渊的原始力量,突出在这种神秘威吓面前的畏惧、恐惧、残酷和凶狠。“殷人重鬼”,在祭祀器上频繁出现的饕餮纹也具有相当丰富的宗教意义)。
建筑
西周建筑
陕西歧山发现的西周早期宫殿( 或宗庙) 遗址已经是一个明确的庭院建筑群:以门道、前堂、过廊、后堂为中轴,东西配置厢房,形成一个前后两进,东西对称的封闭性院落。墙体采用了用泥筑墙并用泥浆掺细沙、石灰涂抹的制造方法。另外,从房屋四周出土的瓦片看,这时已经开始用瓦来覆盖屋顶了。
绘画
战国帛画:20 世纪 40 年代和 70 年代在湖南长沙出土的两幅战国楚墓帛画(《人物龙凤图》和《人物御龙图》),是目前所见最早的绘在丝织品上的作品,具有独立绘画门类的典型意义,证实了 2000 多年前中国绘画发展的辉煌成就。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