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人名用字的文化内涵.docx

格式:docx   大小:23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人名用字的文化内涵.docx

上传人:aihuichuanran1314 2018/10/12 文件大小: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人名用字的文化内涵.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人名用字的语言文化分析
内容摘要: 中国人的取名方法灵活多样。 中国人十分重视孩子的名字, 在为孩子取名时, 往
往煞费苦心, 而且名字还常常反映了历史的变迁, 社会的发展以及政治背景, 同时也把希望
寄托在孩子的名字上。 如果把有典型特征的中国人名汇集一下, 足可以从中获得不少感性资
料,进而了解中国人颇具特色的人文思想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中国人的取名方法灵活多样。 中国人十分重视孩子的名字, 在为孩子取名时, 往往煞费苦心,
而且名字还常常反映了历史的变迁, 社会的发展以及政治背景, 同时也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
名字上。 如果把有典型特征的中国人名汇集一下, 足可以从中获得不少感性资料, 进而了解
中国人颇具特色的人文思想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一、时代性
纵观几千年中国取名史,断代的时代性特征是如此强烈。
自商汤的六世祖上报甲开始,历代商王均以十干取名,如成汤名大乙,以后有太丁、仲壬、
太甲、 太庚、 太戊、 仲丁等等, 因兵败而自焚的商朝末代统治者纣王, 名辛, 所以又称帝辛。
换了今天,谁要是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为下一代取名,很可能被人讥为浅陋
平庸。 然而当时无论是安排农事生产或进行巫筮活动都离不开天干地支, 在权贵者看来, 这
却是最好的称谓。
到春秋战国时代, 一方面, 根源于蒙昧时代的原始泛神观念, 还顽固地残存在人们的头脑中;
另一方面,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渔猎技术和畜牧经济都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 因此, 人
们又特别爱用动物的称谓来取名,著名的便有董狐、竖貂、阳虎、乐羊、触龙、西门豹、项
燕等人。
两晋南北朝时,吏治黑暗,世风颓败,士人名流,竞慕虚玄,虚词、梵语、道化词取名,又
成一时风气。如“之乎者也”的“之” ,最称时髦,涌现过一大批 ?“之”为名的出名人物,
如王羲之、顾恺之、刘牢之、到彦之、沈庆之、昌义之、陈庆之、颜延之等。它则“昙” 、
“智”、“净”、“僧”、“玄”、“灵”等,不一而足。又北朝人则多以神将取名,曰“夜叉” ,
曰“罗刹”,曰“金刚” ,曰“力士” ,赵(区瓦)北 ( 翼 ) 著《廿二史札记》 ,为此辟有专篇。
唐宋时文苑勃兴, 风气流畅开放, 远过于昔, 取名方式和格例众多, 但也并非没有若干时代
特点可寻。如“文” 、“德”、“忠”、“信”等彰德之字, “老”、“叟”、“翁”、“父” ( 甫) 等倚
年之词,大量人名。
元代,“汉人多作蒙古名” ( 参见赵翼《廿二史札记》卷 30) ,当是强调民族界别的统治政策
使然。

迄明清时, 仕途益窄而科举益盛, 士人都往一条八股捷径上抢跑道, 乃有“魁”、 奎”、 元”、
“第”、“恩”、“光”、“禄”、“士”等字大量人名。
鸦片战争以后,阶段性的取名趋时风尚,给人之印象愈为强烈。如“胡汉民” 、“于右任” 、
“戴天仇”等人名中,透射出民族意识的勃兴。
而“建载了新中国诞生的时代巨变。到了五十
年代末“大跃进” ,中国政府决心在几年之内在经济上超过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从“超
英”,“超美”,“跃进”等名字中,不用问人们马上就知道这些人出生的年代。六十年代,文
化大革命的强劲东风又把“卫东” 、“红卫”、“向东”、“要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