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读书笔记-读《史记选》.doc

格式:doc   大小:34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读书笔记-读《史记选》.doc

上传人:坐水行舟 2018/10/13 文件大小:3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读书笔记-读《史记选》.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胜败兵家事不期
――读《史记选》
“史记是伟大的名著,它反映了我国汉以前三千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司马迁继承并发展了汉以前各种史书的优点,建立了全新的体系。司马迁作《史记》善于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所用语言生动形象,繁简得当。司马迁在运用口语上的努力,也值得注意。”——百度百科上如是说。没有人可以怀疑或撼动《史记》的低位,因为它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录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史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但这本巨著曾一度困惑我,就因为它为突出人物形象而做的那些努力。赞颂它的人太多了,我就来唱唱反调好了。
书中很多对细节的描写,真实的让我怀疑。毕竟那些人物已经去世多年,就算再怎么考证,也不可能对其一言一行都有记载。《项羽本纪》成功塑造了一位绝世英雄,同时也完美的找出了导致这位英雄失败的性格缺陷。书中开篇就讲了一个小故事:“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不用我再搬当年老师让我们记在书上的评语大家也可以看出项羽的性格。而后各种细节描写,让项羽这个人跃然纸上:“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精确的语句和动作,令人叫绝。但正因为如此,我不愿意用这些来评判项羽这个人。逃难中的叔侄两人总不会随身带着史官记录言行吧?
有一处十分让我郁闷:作为项羽将来一定会灭秦称王的铺垫,有这么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流传甚广,为项羽的崛起做了许多贡献。但焚书坑儒的秦始皇就没听到过吗?残暴如他,怎么能放任别人觊觎他的位置?而他竟然从来都没派人剿灭项氏,真不像他的风格。
而作为史书,最重要的时间地点等因素,居然也禁不住考证。最有名的乌江自刎,早些年也被学者考证出并不是在乌江。虽然只说地点不是江边,但是我已经完全有理由怀疑这场惊天地泣鬼神的自刎场景是子虚乌有。
这一切的缘由,倒也不难分析出来。讲项羽之死,司马迁总结说:“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因此之前项羽做的那些傻事——或者他根本没做的——全是为了给这句话做铺垫。但是他的总结,又和他的记录在很多方面起了冲突:如果项羽居功自傲,专断残暴,缺少谋略,不重用人才,只凭力大无穷就成功灭秦了?称霸天下了?就战无不胜了?怎么说也要有一些人在追随他,辅佐他,还要有他自己的正确决定才能做到吧。又想把这个人塑造成绝世英雄,又得为他已知的失败找借口,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司马迁用自己出色的文学笔法来描绘项羽,运用的手段不必说,甚至不惜颠倒历史。
在《秦始皇本纪》里,司马迁就说过,秦朝的覆灭是因为“仁义不施”。简简单单四个字,把纷繁复杂的世情明了化。儒家讲究施仁义,似乎施仁义就能解决一切难题。那么,楚汉相争的悲剧是因为秦始皇施仁义没有将六国的后人屠杀殆尽,还是因为在鸿门宴上项羽施仁义没有将刘邦的脑袋削下来?
项羽的失败没有那么简单,刘邦的胜利也没那么轻松。如果司马迁拼命抬高项羽不仅仅是因为他实在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