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读《禅宗六祖传法偈之分析》有感【摘要】神秀、慧能是著名的偈子,其《坛经》千百年来众口传诵,基本上人人推崇,无人敢批判,然而常 有独到见解的陈寅恪却认为其“譬喻不 恰当”、“意义未完备 ”,并对之大加嘲笑,谓“此盖 袭用前人之旧文,集合为一偈,而作者艺 术未精,空疏不学,遂令传心之 语,成为半通之文。” 史学家李埏回忆,当年陈寅恪在西南联大讲授隋唐史,开讲前开宗明义: “前人讲过的,我不讲; 近人讲过的, 我不讲; 外国人讲过的, 我不讲; 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 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 在学习时我们既要听别人的讲解, 也要自己思考,如陈寅恪先生倡导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关键词】陈寅恪 自由之思想 独立之精神 禅宗六祖 神秀 慧能 譬喻不 恰当 意义未完备学习 思考 新的发现【正文】陈寅恪,江西义宁(今修水县)人, 1890 年 7 月 3 日生于湖南长沙,我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陈寅恪治 学面广,宗教、历史、语言、人类学、校勘学等均有独 到的研究和著述,在治学上倡导“自由之思想,独立之 精神”,民国以来即广 为学界所尊崇。一直以来 ,我对这位大师都怀有崇高的 敬意, 今日读其关于禅宗 六祖传法偈的分析,更是获益 良多,下面略呈微见,以就教于 博雅君子。神秀、慧能 是著名的偈子,其《坛经 》千百年来众口传诵,基本上 人人推崇,无人敢批判,然 而常有独到见解的陈寅恪却认为 其“譬喻不恰当”、“意义未 完备”,并对之大加嘲 笑,谓“此盖袭 用前人之旧文,集合为 一偈,而作者艺术未精 ,空疏不学,遂令传心 之语,成为半通之文。” [1] 此语一出,可谓石破天惊!陈寅恪此大胆之立论正好印证 了他所倡导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即使 是千古传诵之作,也要怀有一颗敢于怀 疑的心,不迷信、也不崇拜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 姆雷特,所以我们自己应当 有一番独特的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弃我之 个性。从别人的思想中获取知识与新的 启发,但从不拾人牙慧。 史学家李埏回忆,当年陈寅恪在西南联大讲授隋唐史,开讲前开宗明义: “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 我自己过去讲过的, 也不讲。 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 ”常人难以企及的大师风格,在陈寅恪身上充分显现出来,让人望而生敬。陈寅恪所倡导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直至今天,仍有非常深刻的意义。现代教育过于制度化、僵硬化,学生一天到晚对着课本,听着老师讲解,然后划出知识点,最后就苦苦背诵。 用韩寒的话说, 当代学生的任务就是将课本上的知识抄到试卷上, 谁抄得完整,谁就高分。长期的硬式教育,也让学生的思想变僵化了,导致读书时只管读,却不思考。所以,看到陈寅恪之大胆立论,本人深受启发。因此,对于陈寅恪对禅宗六祖传法偈之分析,我们也不能尽信,应当学习陈寅恪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要有自己的思想。产生怀疑后, 并非就可以立即抒己之见, 妄作批判, 我们首要做的应当是查阅大量的资料, 找出证据,再而结合文章论证。如陈寅恪之论证: “印度禅学,其观身之法,往往比人身于芭蕉等易于解剥之植物,以说明阴蕴俱空,肉体可厌之意。 ”他还引用鸠摩罗什、玄奘及沮渠京声等所译佛经,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