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十四章分枝杆菌属
Mycobacterium
1882年Koch发现结核杆菌为结核病的病原菌,1886年Lehmann与Neumann将其正式命名为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简称结核杆菌
结核杆菌与麻风杆菌是主要的致病菌
本属细菌的特点为细胞壁含有大量脂质,这与其染色性、抵抗力、致病性等密切相关
第一节、结核分枝杆菌
是引起结核病的病原菌,可多途径传播,可侵犯全身各器官,但以肺结核为最多见
一、生物学性状
抗酸染色阳性
培养要求高:Lowenstein-Jensen培养基,含蛋黄、甘油、马铃薯、无机盐、孔雀绿等;专性需氧,生长速度慢(分裂一代10多个小时)
生化反应:不发酵乳糖
抵抗力强,耐干燥,
变异性:毒力变异—BCG,耐药性变异,
L型变异
金胺染色
抗酸染色菌落
抗酸染色菌落
二、致病性:致病物质
既不产生内毒素,也不产生外毒素
脂质:磷脂—引起慢性肉芽肿
索状因子—与毒力密切相关
腊质D —佐剂
硫酸脑苷酯—使TB在吞噬细胞中长期存活
蛋白质:与腊质D结合后使机体发生超敏反应
所致疾病:肺部感染
原发感染:多见于儿童,因缺乏免疫力,而引起原发综合征,形成结核结节,5%发展为活动性肺结核,90%纤维化、钙化,但病灶内有TB潜伏,刺激机体免疫,但也成为日后内源性感染的病因
原发后感染:可为外源性或内源性感染,因机体已有免疫力,故病灶局限,可钙化而愈或形成空洞排出大量TB形成开放性肺结核
肺外感染
结核性脑膜炎、肾结核、肠结核、结核性腹膜炎
免疫性
免疫机制:细胞免疫
超敏反应:Koch现象:将TB初次注入豚鼠皮下,10~14天后局部溃烂不愈,附近淋巴结肿大(原发感染);TB再注射,1~2天局部溃烂,附近淋巴结不肿大(原发后感染)。超敏反应由结核菌素蛋白和蜡质D引起,免疫反应由TB核糖体RNA引起。
结核菌素试验
用结核菌素(OT、PPD)进行皮肤试验来测定机体对TB是否能引起超敏反应的试验。
方法:PPD5个单位注射前臂皮内,48~72 h后观察: ≤ 5 mm为阴性,5~15 mm为阳性,≥ 15 mm为强阳性。
分析:阴性表示为感染过,但应考虑:感染初期、老年人及其他免疫力低下者;强阳性对临床诊断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