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书法论文00001略论隶书与当代隶书创作.doc

格式:doc   大小:92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书法论文00001略论隶书与当代隶书创作.doc

上传人:bodkd 2018/10/19 文件大小:9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书法论文00001略论隶书与当代隶书创作.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略论隶书与当代隶书创作
○ www
一隶与八分
长期以来,在书学界对隶书与八分书,众说纷纭,但就是没有讲清楚八分书与隶书的关系。当然汉代称隶和我们称隶是不一样的。我想隶书与八分书应属于历史的范畴。我们今天讲隶和两千年以前讲隶或八分是有区别的。我们不弄清楚这种区别的话,我们就对书法史上的概念与我们当代的概念产生混淆。这种混淆就会影响我们对书法史的认识和判断。这对我们的创作是不利的。什么是八分呢?这个观念的确立对我们的隶书创作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八分是东汉末年官定的一种书体。八分的特征,就是像“八”字一样向两边分,八字中分。这个八分书就是我们今天讲的隶书。汉代的隶书是与八分不一样的。汉代的隶书是什么呢?是从篆书到八分这个隶变过程中的书体,今天我们叫它“古隶”。在东晋,讲今隶的时候是讲楷书了。因此在不同时代,同一个范畴的涵义可是不一样的。我在这里讲的八分就是我们现在讲的隶书。是东汉末年由官定的一种书体。官定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经——《熹平石经》。与其很类似的是山东曲阜的很多碑,如《史晨碑》、《孔宙碑》、《礼器碑》,这是东汉末年石刻的文字,这种字体就叫八分。同样,我们在曲阜看到的《北陛刻石》、《五凤五年刻石》这样的书体,就不叫八分,今天我们称为古隶,但汉代那叫隶书。所以这个观念到了东晋以后,才和我们现在的观念接近,汉代不是这样的观念,“五凤五年”的“年”字是拖得很长的,这个不存在“八分”的问题。隶书体就是往两边扩张,而这却是篆书体的垂直取向。古隶就是中间放长,《北陛刻石》、《五凤五年刻石》,整个西汉以前的书法,包括篆隶之间的一些书法,像三公山这样的碑和我们现在看到的竹简,没有向两边分这一特点。向两边分的特点是在东汉后期,也就是公元150年以后才出现。从战国开始,出现了古隶一直到东汉末年的八分,书学史上叫隶变。八分就是官定的隶书体,就是我们今天说的隶书。所以我们现在看银雀山战国秦简,武威、敦煌、居延的汉简,虽然它的字体带有雁尾,但是它的字体是趋于长形的,而不是向两边分出去。《五凤五年刻石》“凤”字两边是收缩的,而隶书的“凤”字是向两边分的。官定的八分书是东汉末年风行的正体。我们现在看到的汉碑,特别是山东地域的汉碑,都是以八分为主的。除了以上讲的《北陛刻石》、《五凤五年刻石》和一些题记外,我们现在看到的《礼器碑》、《张迁碑》、《史晨碑》、《孔宙碑》、《孔彪碑》都是官定隶书文字。这个时间是短暂的,不到100年。说西汉无碑,这个观念是正确的,西汉虽有一些刻石,是碑的初级阶段。我们讲的《北陛刻石》、《五凤五年刻石》它还不是东汉立起来的碑。它是扁的石头、挖一个孔,在上边题字。题字是告诉这个墓主人是谁。石头是平着放下去的,它不是立起来的,到了东汉才有立起来的碑。官方要刻经,刻石经的作用是什么呢
?就是确定文字的正确与错误,颁布文字,类似我们今天的汉字字表及字典,是官方确定的一种标准书体,就是我们看到的八分。现在报刊上的隶书,也就是以东汉官方确定的一种书体变形。这个时间不到100年,而隶变却是400年,也就是形成分书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从战国末年到东汉中期这400年的时间。这个隶变的400年中,差不多300年的古隶阶段在我国的书法史上是被忽略的,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或者说就是根本没有看到。为什么呢?从汉代以来发现过一次竹简,就是西晋在汲冢发现了《竹书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