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儿科护理学
泌尿系统疾病
第一节小儿泌尿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解剖特点
(一)肾脏年龄越小,肾脏相对愈重。新生儿肾为体重的1/100~1/130,婴儿期肾位置较低,下极可低至髂嵴以下第4腰椎水平,2岁后才达髂嵴以上。由于小于2岁婴儿肾脏相对较大,位置又低,故在腹部常可扪及。新生儿肾脏表面分叶,至2~4岁时消失,若此后继续存在,才可视为分叶畸形。
(二)输尿管婴幼儿输尿管长而弯曲,管壁弹力纤维和肌肉发育不良,容易受压扭曲而导致梗阻和尿滞留,易继发感染。
(三)膀胱婴儿膀胱位置相对较高,尿液充盈后其顶部常在耻骨联合以上,易在腹腔触及;随年龄增长逐渐降入盆腔内。膀胱容量(ml)约为[年龄(岁)+2] ×30
(四)尿道女型尿道较短,新生儿仅1cm(性成熟期3~5cm ),会阴亦短,外口接近肛门,易受粪便沾染。男婴尿道虽较长,因常有包皮过长或包茎易生垢积而致上行性细菌感染。
二、生理特点
小儿肾脏虽具备大部分成人的功能,但由于发育尚未成熟,整个机体和肾脏的调节能力较弱,肾功能仅能满足健康状况下的需要而缺乏贮备。一般至1~。
(一)胎儿肾功能胚胎12周时已有尿液生成;但肾脏与肺、肠同属“休眠”。胎儿尿液为羊水的主要来源。胎儿无肾、肾发育不全或泌尿道梗阻者,羊水量即显著减少。
(二)肾小球滤过率(GFR)
新生儿出生时GFR平均为20ml/(min·),早产儿更低;出生1周时为成人的1/4;3~6个月为成人的1/2;6~12个月为成人3/4。低GFR使小儿不能排出过多的液体和溶质。
GFR低下的原因有:
①皮质表层小球发育不成熟,肾滤过功能仅由近髓小球承担;
②入球与出球小动脉阻力高,毛细血管内压低;③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低
,④滤过面积较成人小;
⑤心搏出量低,肾血流量少。
(三)肾小管吸收和分泌功能
新生儿葡萄糖的肾阈值较低,静脉输入或口服量大时易出现糖尿;同样氨基酸和磷的肾阈也较成人低。,故钠吸收主要在远端小管;生后数周近端小管功能逐渐成熟,钠吸收与成人相似。新生儿钠排出能力较差,输入钠过多时可发生潴留,使细胞外液容量扩张,出现水肿。未成熟儿肾保留钠能力差,易致低钠血症。生后初10天的新生儿排钾能力较差,血钾偏高。
(四)浓缩和稀释功能
新生儿与幼婴浓缩尿液功能不足,尿渗压不超过700mmol/L(成人可达l 400mmol/L);排出溶质所需的液量相对较多;为排泄1mmol/,。
浓缩功能差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GFR 低;②肾小管细胞末成熟;③髓拌短;④尿素生成少和髓质血流率高,间质难以建立浓度梯度;⑦肾小管对血管加压素反应差。新生儿与幼婴儿稀释尿的能力接近成人,尿可稀释至40mmol/L,但因GFR低,入液量过多时易出现水肿。
(五)酸碱平衡新生儿和婴幼儿因碳酸氢钠肾阈低(10-21mmol/L)、泌氢和生成铵能力差,放血浆碳酸氢钠水平低,缓冲酸能力有限,易致酸中毒。
(六)肾脏内分泌功能新生儿肾脏合成肾素和前列腺素E2较多。肾素分泌多,使血浆血管紧素Ⅱ和醛固酮也高于成人。宫内低氧环境使胎肾合成促红细胞生成素较多,出生后随血氧分压增高而减少。婴儿血清1,25(OH)2D3水平高于儿童期。
三、小儿排尿及尿液特点
(一)尿量和排尿次数
93%新生儿在生后24h内开始排尿,99%在48小时内排尿;正常尿量为每小时1~3ML/kg:每小时<,<。出生后最初几天每日排尿4~5次;1周后增至20~25次;1岁时每日排尿15~16次;3岁后减至每日6~7次。婴儿每日尿量为400~500m1;幼儿500~600ml;学龄前期600~800m1;学龄期800~1400ml。正常每日尿量(ml)约为(年龄-1)*10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