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11/10/2017
1
心理应激,又称为心理压力,精神应激,或者精神压力。人是社会动物,不能离群独处。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可以存在各种精神刺激事件,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作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如战争、洪水、地震、空难、海难、车祸,恐怖袭击,尤其是从未见过的可怕新的传染性疾病,更容易引起人们强烈的急性精神创伤。
一、什么是心理应激?
11/10/2017
2
为了说明较强烈的刺激,易引起身体内稳态的变化。有了心理刺激,就会有心理反应。弱刺激引起弱反应,强刺激引起强反应,呈现正相关,当刺激强度增加到某种程度,反应强度即达到了最高值,超过这个界限的刺激度称为超强刺激,此时身体出现反应的强度不再增加,甚至反而下降。
在人类日常生活中也有此种现象,例如小的损失引起轻度不愉快,大的损失引起极度悲痛,而极大的损失却可引起情感麻木状态,而不是更强烈的情绪反应。
心理应激是最早由著名生理学家塞里提出
11/10/2017
3
动物实验表明,当面临新异的、不规则出现的、不能控制不能预测的、非常强烈的、不符合个体需要的厌恶刺激时,容易出现较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
11/10/2017
4
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受试者皮肤接触荨麻叶时,立即出现荨麻疹,接触枫叶时不出现荨麻疹。令被试掩盖双目,皮肤上真正接触的是枫叶,但告诉他接触的是荨麻叶,结果局部出现了荨麻疹。
这个例子说明言语刺激的作用胜过了物理刺激的作用,同时也证实了语言刺激可以直接引起身体生理反应。
11/10/2017
5
我国古代中医学对“心身关系”的精辟论述
《内经》提出五脏常因情志大过而伤,引发疾病;而五脏虚实病变也可累及情志,导致心神失调。“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喜怒不节则伤脏”则明确提出情志过极会伤及内脏。《素问》具体说明各种情志变化对相应脏器的影响,“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悲伤心胞,恐伤肾,惊伤胆”,便是情绪致病的佐证。可见我国传统中医药也强调精神紧张伤肾的说法,而肾功能的损害可以进一步破坏人体内脏的平衡,引发多种疾病。
11/10/2017
6
评估和测量个体所遭遇的精神刺激事件对人们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
1967年美国两位心理学家通过多年多方面研究,找出美国常见的43个生活事件,他们用生活变化单位来反映心理应激的强度。如配偶死亡为100,离婚73,近亲死亡63,本人患病受伤53,家庭成员患病44等。
只要受试者填写记录一年内遭遇生活事件的项目与次数,即可按评分累加,获得个人的生活变化计量单位总值。
11/10/2017
7
研究发现,
如一年内生活变化单位累积超过300,则85%的人在今后两年内有重大疾病发生;
一年累分在150~300,第二年有50%患病人;
<150,第二年可能平安无事,身体健康。
如果总值超过300,说明受试者处于高度心理应激状态,即易感染各种疾病,易在生活或运动中受伤,心肌梗塞,心脏病发作机率增高。
11/10/2017
8
(二)心理应激反应模式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动物在应激状态下的行为有多种表现,常见的有:①战斗与逃跑。无论是前者或后者,都是维持个体生存的积极适应方式;②保守与退缩。动物并不离开现场,或在多方企图逃跑无效之后,出现蜷缩、不动、木僵、假死;③出现转换动作、刻板动作及一些古怪动作。比如仪式性吸气动作,咬伤自己,玩弄自身排泄物的动作等。在被拘束与活动受限的情况下,刻板动作(如来回踱步)是反抗挣扎无效,逃跑受阻到顺从少动的过渡阶段的行为表现。
11/10/2017
9
人类在焦虑、惊恐、期待与受挫状态下有类似的行为表现,比如此次“非典”事件,一些人没有被非典打倒,却被恐惧和焦虑困扰;听见别人咳嗽,打喷嚏就心惊肉跳,惟恐避之不及;盲目地乱服中药,抢购食品;听风就是雨,听信和传播小道消息;不敢进商店购物,不敢乘坐公共汽车和地铁;不敢接触他人,尤其是陌生人;讳疾忌医,有病也不敢到医院去看等等心理应激反应表现,这也是“非典”大环境下的典型心理行为表现。
11/10/2017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