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内容提要
柏拉图其人
柏拉图的著述
《理想国》的主要内容
《理想国》的当代意义
库文档分享
一、柏拉图其人
Plato。希腊文的本义是宽、阔、广、博之意。生活于公元前427~347年。出身于雅典贵族世家。他的第一位老师是Cratylus(克拉底鲁),此人属于赫拉克利特学派,主张万物都在流变之中。至20岁左右,柏拉图结识了苏格拉底并追随他。但苏格拉底在公元399年被处死。后来他到意大利游学,并与流行于当地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交往。上面三派,都他40岁以前的思想影响最大。
︿﹀苏格拉底
库文档分享
他是在苏格拉底死后,离开雅典,周游地中海地区的,游历的地区包括小亚细沿岸的伊奥尼亚一带,及意大利南部的若干希腊殖民地城邦。可能还到过非洲、埃及、西西里岛,以及别的地方。他对西西里岛叙拉古城的霸主戴奥尼素的印象不好,觉得他不讲道德,荒淫无耻,不能有智慧,不能治国安民,但在这里他遇见了他的女婿迪恩,一见如故,欢喜异常。他认为迪恩好哲学,又是个实行家。
库文档分享
他40岁时返回雅典。公元前367年,他年近60,戴奥尼素死,其子继位,由狄恩摄政,邀请柏拉图重游叙拉古,为戴奥尼素二世的老师。
政治生涯第一阶段是雄心壮志的幻灭期,第二阶段困心衡虑,久而弥坚,相信哲学家能兼为政治家。第三阶段垂垂老矣,乃著法律篇,舍正义而思刑法。
原本是写诗的,是一位文学少年。20岁后改学哲学。在《理想国》中,柏拉图对诗人多有批评,但是,也有人说他骨子里保留了诗人的成分。如台湾大学杨植胜先生就这样认为:
库文档分享
“一个最明显的痕迹就是:柏拉图写哲学,不像亚里士多德用论文的方式,而是用[对话录](dialogue)的形式。对话录其实就像诗或剧本一样;它与其说是一种哲学的形式,毋宁说是一种文学的形式。夸张地说,柏拉图是用诗在写哲学。亚里士多德的论文就像他的人一样地理性,因而显得有点儿枯燥乏味;柏拉图的对话录却是生动、活泼、有趣,甚至是浪漫的。它们的内容虽然是理性的,它们的形式却是感性的。如果你隐约感觉到其中有什么地方不对劲,那就是柏拉图不是一个纯粹的哲学家,而是一个诗人哲学家——而这正是他其中一个迷人的地方。”(见“柏拉图及其对话录《国家》),载台湾《历史》月刊第223期第124页)
库文档分享
到40岁时(前387年),他建立了西方第一个哲学(学院,Academy,另外三个哲学学院分别是亚里士多德建立的逍遥学派或漫步学派,伊壁鸠鲁开创的花园学派,斯多葛Stoa学派创始人芝诺所创立的画廊学派)。
库文档分享
二、柏拉图的著述
挂名柏拉图的共有36种(其中13封信算1种)。确定为真的有25篇,包括:《申辩》、《普罗泰哥拉》、《美诺》、
《斐多》、《会饮》、《国家》(又译
《理想国》)、《斐德罗》、《泰阿泰
德》、《巴门尼德》、《智者》、《政
治家》、《蒂迈欧》、《法律》等。在所有
这些对话中,《理想国》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篇,或至少是最重要的对话之一。
库文档分享
三、《理想国》的主要内容
此书在大陆最先有吴献书的译本。后来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郭斌和、张竹明的译本。此书共十卷。人们一般把它作为一部政治学名著来阅读,我以为它首先是一部探讨人生根本问题的人生哲学著作。
库文档分享
卷一
从老年人生活是否幸福,引出正义问题以及正义和幸福的关系问题:什么是正义?正义的人是不是幸福?并展开初步的探讨。
库文档分享
第一场对话:
苏格拉底,对手:玻勒马霍斯的父亲克法洛斯。话题:老年人生活得是否幸福,引出正义以及正义和幸福的关系的话题。即:有话实说,有债照还就是正义吗?
库文档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