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抹不去的红色记忆-旅游管理
抹不去的红色记忆
美丽的清水河,如同群山峻岭中的一条银带,蜿蜒东去,汇入永定河,所经之处,形成山川,夹山古镇斋堂坐落于山川中心,故名斋堂川。诗曰:境趣佳处如桃源,立当厄塞若关隘。这是斋堂川自古便有的美誉。没有了战火和硝烟的斋堂川,流水潺潺,青山绿野,再次踏上这片红色的土地,洗尽铅华的斋堂川,自然美景、历史文明、革命史迹,共同构成了斋堂川得天独厚,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
斋堂川里的那人那事
斋堂川位于门头沟西部,指清水河流经的以斋堂为中心的一段较宽阔的山间谷地,包括其支流的部分沟谷以及浅缓的山地和台地,东起斋堂镇法城村,西至清水镇小龙门,南北长约60公里,东西长约35公里,俗称斋堂川五十八村。斋堂川以清水河为中心南北两侧高山绵延,南侧有丫髻山风景区、大寒岭、清水尖、百花山风景区,北侧有灵山风景区、黄草梁,其中老龙窝、灵山、百花山、清水尖、黄草梁海拔均在1500米以上。
京郊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
北京市门头沟区是北京郊区红色旅游资源最多的区县之一,现存革命斗争遗址、遗存多达百处。1927年初,中共北京地方执行委员会在门头沟建立了特别直属支部。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挺进斋堂川,1938年3月下旬,邓华支队以斋堂为中心,协助地方在东斋堂村建立了京郊第一个抗日民主政府——宛平县抗日民主政府;1938年2月,邓华奉命率第3大队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3月初,从涞源出发进入平西斋堂川,司令部设在西斋堂聂家大院。以斋堂川为中心的平西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工作,随着邓华将军入驻西斋堂村而拉开了序幕,开辟了京郊第一个抗日根据地——平西抗日根据地,这是我党开辟平北、坚持冀东、发展冀热察游击战争的坚强后盾。北京市门头沟斋堂川成为我党领导下著名的平西抗日根据地的摇篮和中心。
战斗在平西斋堂川的手枪队
1942年冬,为打开平西敌站区的抗战局面,平西地委和昌宛县委决定成立一支武装工作队。其任务是深入敌占区重点打击作恶多端的日本汉奸、特务,以配合区、县干部和游击队开展抗日工作。手枪队机动灵活,神出鬼没,深入日军据点,除奸反特,策反伪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有力地打击了日伪军,鼓舞了平西人民的抗日热情,受到晋察冀边区政府的表彰。1944年3月,手枪队胜利完成了历史使命,宣布撤销。
斋堂川里战斗的萧克将军
1939年1月,萧克将军与马辉之带着中央的指示到达斋堂川。1月26日,萧克向毛泽东、朱德等领导汇报了平西及斋堂川一带的情况和工作部署,随即,召开了著名的清水会议,传达了中央六届六次会议精神和中央关于成立挺进军、区委委员会和军政委员会的决定,宣布了萧克任挺进军司令员兼政委。1939年10月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设在马兰村。面对严峻形势,萧克将军提出了“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北平”三位一体任务。1940年7月,日军对平西发动“七一大扫荡”,在萧克等人的领导下,历时50多天,经过顽强抵抗,突破了敌人的五次合围。1997年7月7日,年过九旬的萧克将军来到了门头沟马栏村,为新建的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陈列馆剪彩。
斋堂川的解放
1945年4月1日,东斋堂的敌人突然增加了兵力,西斋堂的伪军也要撤至东斋堂企图逃跑。当日下午,八路军主力七团一连和三连迅速赶到了西斋堂村。恐慌的敌人已经撤到东斋堂去了。团首长命令部队在东斋堂村北的大山上和村东的王家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