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试论《伤逝》爱情悲剧的根源
常永奇
内容摘要: 很多作家对《伤逝》爱情悲剧根源的探讨都是在“五
四”时期内对青年男女追求爱情的约束性和理想性, 本文结合当今爱
情观及现今爱情悲剧试论《伤逝》 ,表达《伤逝》爱情悲剧不是因为
时期的局限, 而是子君和涓生两人的爱情观不同, 本就缺乏结合的稳
定性,悲剧的发生是注定的。
关键词: 伤逝;鲁迅;隔膜;爱情观
《伤逝》是鲁迅《彷徨》里面唯一以爱情为题材的一篇小说,历
来有很多人对《伤逝》爱情悲剧根源进行探讨,关于子君和涓生爱情
悲剧的实质,有人认为妇女解放缺乏经济支撑,导致了爱情的悲剧。
我认为根源在于他们自身, 他们的爱情观是不成熟的, 是爱情观点的
不同。爱情观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因而爱情观
的不同决定了俩人不同的性格心态及行为方式。 同时,也决定了他们
在社会和经济的压迫下,最终难免分离的悲剧结局。
一
我们先看看子君和涓生两人相恋的初期, “子君不在我这破屋里
时,我什么也看不见。 在百无聊赖中, 顺手抓过一本书来, 科学也好,
文学也好,横竖什么都一样;看下去,看下去,忽而自己觉得,已经
翻了十多页了,但是好不记得书上所说的事。只是耳朵缺分外地灵,
仿佛听到大门外一切往来的履声,从中便有子君的 [1] ”,一方面涓生
是以子君精神导师的面目自居的,在会馆的破屋里, “充满了我的语
声,谈家庭专制, 谈打破旧等, 谈易卜生, 谈泰戈尔,
谈雪莱 ??。她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 [2] ”
但子君不是消极、被动的被启蒙者,而是积极、主动的觉醒者。在五
四时代浪潮的感召下,在涓生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子君觉醒了,她勇
敢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都没有干涉我的权
利 ! [3] ”。 1918 年,胡适翻译了《玩偶之家》 ,将易 生主义介绍到中
国,从此,娜拉成为年轻的知识女性崇拜的对象,成为“五四”时期
妇女解放的象征。 于是, 有机会接触到启蒙思想的新女性纷纷挣脱旧
家庭的锁链, 去追求自己的新生活和新式爱情。 “按当时流行的理解,
一个中国娜拉对自己的基本责任就是应该有爱的权利 [4] 。”子君,
这个在中国传统封建伦理道德束缚下的女子, 为了追求个性解放, 婚
姻自由,不顾家庭亲人的反对,不在意旁人的鄙夷与讪笑,勇敢而坚
决地与涓生从相爱到同居。 为了筹备这个自己的小家, 她又不顾涓生
的拦阻, 执意卖掉自己的金戒指和金耳环。 子君和涓生初期的相恋是
幸福的,虽然是“五四”时期,但同大多数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一样,
渴望着爱神的降临。为了爱的实现,子君走出家庭,断绝亲缘,并决
然宣布“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 ,正是这种强
烈的生命激情感动着涓生, 使他心中有说不出的狂喜, 并预见中国的
女性“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为了纯真热烈的爱,
他们走在一起,结为伉俪。其实客观的看一下,他们之间的爱恋是单
纯的、盲目的,他们只是在互相精神的吸引下走到了一起, 这种精神,
只是在不成熟的时代的一种不成熟的产物, 至于以后的生活是什么样
的,他们完全没有论及。
涓生子君初始虽然真诚热烈地相爱,但他们爱的内涵是不相同
的。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