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6
文档名称:

普陀山风景区总体规划.doc

格式:doc   大小:7,226KB   页数:12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普陀山风景区总体规划.doc

上传人:88jmni97 2018/10/27 文件大小:7.06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普陀山风景区总体规划.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风景区自然与历史状况
一、地理位置与范围
普陀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我国浙江省舟山群岛东部,由普陀山岛、,。
普陀山岛处于东经122度21分—122度24分,北纬29度58分—30度2分,。,,,。,。朱家尖岛处于北纬29度49分—29度58分,东经122度19分—122度26分,全岛陆域总面积72平方公里,。,目前有跨海大桥相连。,,,,岸线长约3公里,。
为了保护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的外围环境,将一定的海域划为普陀山风景名胜区的保护范围。海域范围为普陀山的金沙、百步沙、千步沙、哞唬沙、后岙沙、大水浪、,朱家尖的大沙、。
二、地质、地貌
1、普陀山地质、地貌
⑴地质地貌背景
普陀山是舟山群岛之一,舟山群岛属华复古陆一部分。中生代以前,处于隆起遭受剥蚀,至中生代受燕山运动后期影响,晚侏罗纪后期浙闽东部强烈火山活动,普陀山全岛几乎都为晚侏罗世火山活动的喷发物流纹质熔结凝灰岩和侵入的花岗岩覆盖。随之发生一系列以北北东向、北西西向为主的断裂构造,形成地垒、地堑式断块升降,构成舟山群岛雏形。普陀山深受舟山群岛构造控制。舟山群岛属天台山脉向东北延伸部分。自第四纪以来,受气候冷暖交替变化和新构造运动影响,普陀山与大陆几度发生联合和分离的变化。冰期时大陆海岸线外移,普陀山与大陆相连。间冰期时发生海侵,普陀山与大陆分离。距今4万年前,发生海假轮虫海侵,普陀山之梅岑、白华、金沙、青鼓垒、龙头等主要山头受之海侵或海蚀。晚更新世晚期以来(~)气候又转冷,冰期到来,海平面下降130~160米,普陀山又和大陆相连。全新世早期(距今8500年士120年),沿海发生最大一次卷转虫海侵,深入现海岸10~20公里处,普陀山最终与大陆分离,成为岛屿。普陀山海岸地貌类型齐全比较典型。
⑵地质
①岩石
酸性侵入岩:有石英闪长岩和钾长花岗岩两种。其中石英闪长岩,局部分布于普陀山北部岗墩山麓和外落潮南麓,大部分石英闪长岩被分割成零星块体出露于钾长花岗岩边缘。钾长花岗岩在岛内广泛分布,呈北北西向岩株展开,为燕山运动晚期第三次侵入体,穿插入流纹质晶屑熔结凝灰岩及第一次石英闪长岩中。覆盖侵入岩上部株罗统火山岩多被侵蚀,仅在岛中部少量残留。
基性侵入岩:主要为辉绿玢岩,呈零星分布,见于善财洞北岬角处和飞沙岙南海岸。
喷出岩:主要为中酸性火山碎屑岩类,岛东端梵音洞至洛伽洞一带出露,面积较大。岛中部龙寿庵附近,花岗岩体顶部覆盖有灰黑色晶屑熔结凝灰岩、灰——灰白玻质熔结凝灰岩等。
②构造
属华夏古陆构造单元,基底构造轴呈北北东、北西西为骨架断裂构造,形成断块升降格局。中生代晚侏罗世燕山运动的火山活动产物喷出和侵入,受华夏构造基底断裂控制。中生代后,随浙东南沿海长期处于隆起状态,未见古生代及以前的岩石沉积。新生代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以来,普陀山仍保持断块升降性质,受到剥蚀未接受沉积,第四纪以来,山峰的谷坡、海湾内第四系松散沉积物较为发育。
③节理
普陀山岩石刚性较强,节理较发育,以高角度剪切节理为主。按走向分北东20°60ˊ~70°、北西40°~50°、北西70°~80°四组,与构造带基本一致。
(3)地貌
普陀山属典型海岛低山丘陵区,受区域构造控制,呈北北东向展开,岬角呈北西西向伸延。按形态成因分类原则,全山可划为构造侵蚀低山、丘陵;阶地分为海蚀阶地和海积阶地两类;平原分为海积平原和泻湖相。
全岛为低山丘陵区,,占总面积2%。其余均为200米以下的丘陵,。
海蚀、海积阶地由阶段性断块升降和海水进退而形成,普陀山至今保存有完整的五级海蚀阶地和三级海积阶地。
受构造影响,周多岬角、港湾,湾内沉积物以本地砂砾质为主,其外主要由长江供给的细粒沉积物。岛四周受水动力差异影响,沉积物分布不同。东岸和北岸,水动力强烈,涌浪和拍岸浪直逼滩面,沿岸以砾石滩、沙滩为主。西岸和南岸,水动力较弱,潮间带堆积主要由长江供给的粉砂淤泥,发育成宽阔泥滩。
岛周围岬角处,浪击作用强烈,基岩不断破坏,形成多种类型海蚀地貌。以岩基为主的岸线,全长约山9公里,占全岛岸线44%,自西北至东南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