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论云南元阳哈尼族梯田文化元阳梯田位于云南省元阳县的哀牢山南部, 是哈尼族人世世代代留下的杰作。 元阳哈尼族开垦的梯田随山势地形变化,因地制宜,坡缓地大则开垦大田,坡陡地小则开垦小田,甚至沟边坎下石隙也开田, 因而梯田大者有数亩, 小者仅有簸箕大, 往往一坡就有成千上万亩。元阳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及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 17 万亩梯田,是红河哈尼梯田的核心区。一、梯田的产生背景1、 自然原因 :首先是大自然特殊地理结构所造成的。 元阳位于云南省南部, 全省降雨量最大的就是红河南岸哈尼族聚居地区,降雨量竟达到年均 ,梯田稻作文化发达,红河南岸哀牢山南段哈尼族地区是全省、全国最集中、 最发达的梯田稻作区。其次, 元阳的地貌特征是山高谷深,沟壑纵横, 多为切割中山地类型,即县内众山在亿万年中被红河、 藤条江水系深度切割,中部突起,两侧低下。县内气候多属亚热带季风类型,但因地形复杂差悬殊,立体气候突出。在由河坝经下半山、上半山到高山区的行程中,要经历热带、温带、寒带的变化。2、 人文因素 :全县有  公顷森林, 这些森林构成了巨大的天然绿色水库, 它们涵养的巨量水份在高山上形成了无数条小溪、清泉、 瀑布和龙潭,提供了全县所有梯田、 旱地用水和全部人畜用水。 哈尼族居住的上半山, 气候温和, 雨量充沛, 年均气温在 15 度左右, 全年日照 1670小时, 非常适宜水稻生长, 故哈尼族先民自隋唐之际进入此地区就已开垦梯田种植水稻, 在此 1200 多年间, 哈尼族倾注了数十代人的心力, 发挥了惊人的智慧和勇毅垦殖梯田。 同时,哈尼族等民族还发挥了巨大的天才和创造力, 在大山上挖筑了成百上千条水沟干渠, 已建成骨干沟渠 4653 条,其中,灌溉面积达 50 亩以上的有 662 条,样就解决了梯田稻作的命脉——水利问题。二、 梯田文化的变迁1、 生产组织形式的改变 :在土地改革之前无田或少田的农民虽然给土司、 地主种田耕地, 但以户为生厂单位, 很少以集体的形式出现。合作社建立之初, 虽然打破了以户为生产单位的形式,集体劳动,但土地使用权属农民,没有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58 年“大跃进”,哈尼族也实行了人民公社化,导致从 1958 年到 1960 年粮食大减产。 1960 年 9 月调整农业体制,提倡办小社、办互助组。 1964 年恢复农业生产合社, 1970 年又恢复人民公社,下设生产大队,生产队重新大集体生产。 生产组织形式的反复变化, 人们无可适从, 生产生活受到严重的冲击和破坏。2、 毁林开荒 :1950 年以后, 哈尼族地区可适宜开垦梯田的土地已非常稀少, 只剩下水源缺乏的旱地。“大跃进”时期,开荒只讲数量,一年四季都在开田,特别是为了学“大寨田”不惜砍伐森里,也不按地势造田,而是人为把田埂拉直,结果田埂频频倒塌,这严重破坏了生态。直到2003 年才实行“大寨田”退耕还林,停止了耕种。从“大跃进”到“文化大革命”的 10 年间,红河南岸的哈尼地区,森林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森林覆盖率的下降异常惊人 。3、传统稻谷品种的消亡:哈尼族梯田曾经培育出上百种稻作品种,然而后来引入杂交水稻,传统品种已量消失。元阳县 20 世纪 70 年代尚有 190 多种传统品种,目前已不足 30 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