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doc

格式:doc   大小:79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doc

上传人:xgs758698 2018/10/29 文件大小:7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环境监测》课程教案.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一、《环境监测》课程说明
(一)教学目要求
本课程是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教学目的是为学生今后独立分析、设计、解决环境监测问题,进行环境保护工作和环境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要求学生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了解水、大气和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性质、成分、环境质量标准和各项常用环境质量指标的环境意义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学会对水、大气、土壤等进行污染调查、布点、采样,掌握各项指标的物理、化学检测基本原理。认识环境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初步具备从事本专业科学研究的能力。
(二)教材选编及依据
教材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的,由奚旦立、孙裕生、刘秀英合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环境监测》(第三版),是目前全国环境类专业使用量最大的教材之一。
(三)教学方法提示
课程教学采用理论教学和实验、实****相结合,尤其重视实验和实****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理论课教学方面,采用问题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等启发式教学法组织教学;实践教学方面,采用启发式教学法、专题讨论教学法和开放式实验教学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要求: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概念,发展趋势,了解环境监测常用技术,要求在实际工作中能学以致用。了解环境监测新方法、新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学时分配:4学时
重点难点:环境监测的分类、特点,环境标准的分级分类。
教学方法:CAI课件讲授为主
教学内容:
环境监测的目分类
一、环境监测的目的
二、环境监测的分类
第二节环境监测特点和监测技术概述
环境监测特点
1、环境污染的特点 2、环境监测的特点
二、环境监测的技术
1、化学、物理技术 2、生物技术
3、监测技术的发展
三、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
第三节环境标准
环境标准的作用
二、环境标准的分级和分类
三、制订环境标准的原则
四、几个主要的环境标准
思考题:环境监测的目的、特点是什么,环境监测常用物理、化学方法有哪些,我国的环境标准体系是如何分级与分类的,制订环境标准应遵循哪些原则。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
教学目要求:掌握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保存,水样预处理方法,了解水质监测项目和分析方法;掌握常规监测项目的基本原理、方法、技术和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具备制订监测方案的能力,包括污染源调查、布点和采样、监测方法选择和方案实施;了解底质监测的意义和方法。
学时分配:11学时
重点难点: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水的物理性质的检验、金属化合物、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的测定方法和原理。
教学方法:CAI课件讲授、实验、实****并重,辅以讨论和作业。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
一、水资源及水质污染
二、水质监测的对象和目的
三、监测项目
1、地面水监测项目 2、工业废水监测项目
3、生活污水监测项目
四、水质监测分析方法
1、国家标准分析方法 2、统一分析方法
3、等效方法
第二节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地面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1、基础资料的收集 2、监测断面的采样点的设置
3、采样时间的采样频率的确定 4、采样及监测技术的选择
5、结果表达、质量保证及实施计划
二、地下水质监测方案的制订
1、调查研究的收集资料 2、采样点的设置
3、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的确定
三、水污染源监测方案的制订
1、采样点的设置 2、采样时间和频率
第三节水样的采集和保存
地面水样的采集
1、采样前的准备 2、采样方法和采样器
3、水样的类型
二、废水样品的采集
1、采样方法 2、废水样类型
三、地下水样的采集
四、底质(沉积物)样品的采集
五、水样的运输和保存
1、水样的运输 2、水样的保存
水样的预处理
水样的消解
1、湿式消解法 2、干灰化法
二、富集与分离
1、挥发与蒸发浓缩 2、蒸馏法 3、溶剂萃取法
4、离子交换法 5、共沉淀法 6、吸附法
第五节物理性质的检验
水温
1、水温计法 2、颠倒温度计法
二、颜色
1、铂钴比色法 2、稀释倍数法 3、分光光度法
三、臭
1、定性描述法 2、臭阈值法
四、残渣
1、总残渣 2、总可滤残渣 3、总不可滤残渣
五、电导率
1、基本概念 2、电导仪 3、测量要点
六、浊度
1、分光光度法 2、目视比浊法 3、浊度计法
七、透明度
1、铅字法 2、塞氏盘法 3、十字法
八、矿化度
九、氧化还原电位
第六节金属化合物的测定
一、***
1、冷原子吸收法 2、冷原子荧光法 3、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二、镉
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2、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3、示波极谱法及阳极溶出伏安法
三、铅:双硫腙分光光度法
四、铜
1、二乙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