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十七章钱钟书和他的《围城》
1
一、主要经历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他出身于江苏无锡一个以诗书传家的传统文人家庭。其父钱基博,近代著名国学家,经史子集靡不贯通,著作等身,尤以《现代中国文学史》一书蜚声国内,历任上海、北京多所大学教授。其母姓王,是近代通俗小说作家王西神的妹妹。
2
二、主要著作
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1年),短篇小说集《人·兽·鬼》(1946年)和长篇小说《围城》(1947年),另有长篇小说《百合心》(1948年至1949年间写作的)。他还用英文撰写了《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抗战期间他完成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1957年,《宋诗选注》完成,并于1958年9月出版。1960年他参加《毛泽东诗词》英译定稿小组。1975年《管锥编》四册初稿完成,1979年由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
3
三、长篇小说《围城》
1、创作动机
《围城》初版自序言中说:“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他们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
4
2、题目的含义
英国的古话:“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子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而离,离而结,没有了结局。”
法国一句话:婚姻犹如“被围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隐喻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人生万事普遍存在的“二难处境”。
5
3.《围城》的主要内容
6
4、方鸿渐:人生的四次突围与失败
方鸿渐
教育
现代社会
爱情
他人
事业
生存
婚姻
归宿
7
方鸿渐向社会和他人靠拢的过程,就是一个一步步被抛弃的过程。他的每一次想与周围世界妥协、沟通的努力,都以失败而告终。这种因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带来的孤独无助的生存境遇,正是一个现代人面临的状况。
方怯生生地伸出双手,得到的惟有“虚无”而已,小说用了两个比喻:
心里仿佛黑牢里的禁锢者摸索着一根火柴,刚划亮,火柴就熄了,眼前没看清的一片又滑回黑暗里。譬如黑夜里两条船相迎擦过,一个在这条船上,瞥见对面船舱的灯光里正是自己梦寐不忘的脸,没来得及叫唤,彼此早距离远了。这一刹那的靠近,反见得暌隔的渺茫。鸿渐这时只暗恨辛楣糊涂。
8
(他)和衣倒在床上,觉得房屋旋转,想不得了,万万不能生病,明天要去找那位经理,说妥了再筹旅费,旧历年可以在重庆过。心里又生希望,像湿柴虽点不着火,开始冒烟,似乎一切会有办法。不知不觉中黑地昏天合拢,裹紧,像灭了灯的夜,他睡着了。最初睡得脆薄,饥饿像镊子要镊破他的昏迷,他潜意识挡住它。渐渐这镊子松了,钝了,他的睡也坚实得不受镊,没有梦,没有感觉,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时也是死的样品。
9
方对人生半是游戏,半是认真;但无论是逢场作戏式的应酬,还是投入真情的追求,其结果都是一样的:他最终一无所有。因为在现代社会中,游戏和真诚的界限变得不再清晰。
因此对方鸿渐来说:人生变得盲目、无意义(虚无),变得不可把握(荒诞)。
附:参考书目
陆文虎《围城内外:钱锺书的文学世界》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周锦《〈围城〉面面观》,河北教育2002年版。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