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诗意童年童年的诗意
作者:张桐《光明日报》( 2016年04月19日 15版)
摄影:陈茵
编者按
 
“细雨绵绵飘满苍,红枫纷纷扬扬。冬天雪花另别样。夏风扑面,四季好风光。”你能想象,这是一名小学生的日常习作吗?看似信手拈来,背后却是一个有心的教师,一个有趣的课堂的探索与坚持。
 
用古人的方式描摹景物,抒发情感,“我好有成就感!”孩子们收获了字词、篇章以外不曾体会的快慰与成长,老师也在创新和超越中成就了更好的教学。
这,就是探索的力量。课堂需要永不停歇的创造和探索。
国学教育日益受到重视,古典诗词自然是其中的重要内容。但是,目前的古诗词教学往往在死记硬背、抄解释这样的教学方式中重复,甚至很多老师看到古诗就一课时带过,并不下真功夫。
什么是好的古诗词教学?有没有可能,通过鼓励学生自主创作,带动他们主动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把被动地接受转变为主动地建构?历经两年多的实践,我发现,孩子们从最初的不懂、不会、没兴趣,转变成了今天的乐用、善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也成了令学生倍加享受的时间,教师的教学方式真正从“无人”的应试教育,转变成了关注学生内心感受与水平发展的“有人”教育。
诗歌赏析
 
岂可在设计中闭门而思
诗歌源于生产劳动,它通过有节奏的韵律性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好的诗歌往往是作者有感于山、水、人、事而创作出来的,所以我们在赏析与创作古诗的时候一定不能闭门而思,同样的,古诗教学也应该深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在受到山水花鸟、风雪云雷、人事百态的触动之后动笔写一写,通过诗歌的形式状物抒情,在写的过程中体会炼字、布局、抒情、表达的巧妙,并在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认识声律,感受诗歌语音形式上的美,提高学生对古诗的领悟能力,进而在写的过程中树立信心,体验成功,最终将吟诗作对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一部分,达到诗歌教学的生活化。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从陆九渊的这句话不难看出,质疑是学习的重要环节。有疑方可有进,如何让学生对学习材料产生疑问,进而解决疑问成了教师需要深入挖掘的东西。多年以前,在古诗学习中能够促进学生理解的那些问题往往全是教师设计的,学生只需一一应答,答得好是学有所进,答不好则是学而不进。
教改以来,类似教师质疑、学生答疑这样的方法已经基本不被认可,翻译诗词语句含义和重点字含义的教学内容也渐渐退出课堂,取而代之的是以朗读、感悟和积累为主的古诗词学习方式,但是这些方式总还是在教师的设计中让学生来回转圈。学生有没有真正走入中华文明最精华的文学形式——诗词中呢,学生是否真正乐于探索诗词的奥秘呢?离开了老师他们还有没有办法品味诗词呢?
诗歌教学
 
生疑、解疑生活化
我们目前开展的古诗教学实践,更关注学生自主产生的“疑问”,除了学生没有说到的个别“诗眼”,教师通常不提出过多问题,而是由学生针对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提问。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生疑解疑,进而提高学习古诗的兴趣和能力,达到诗歌教育的生活化?以下几点,感悟颇深。
一、在生活中认知、感受
(一)认知一条系统的古代历史和文化的线索
中、高年级的小学生能顺利背诵几十首古诗的不在少数,但是学生对历史背景、文学常识的了解总显零散,学习古诗往往拘泥于小的“文字”而不见大的“文化”。教师在授课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