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做作者的知音.doc

格式:doc   大小:17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做作者的知音.doc

上传人:tiros009 2018/11/1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做作者的知音.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做作者的知音
每个喜欢读书的人,大概都会对阅读有太多的话要说。我这里想说的,仅是阅读三部文学作品的开头所引发的一些联想。先来看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代表作《魔山》的开头:一位纯朴的青年在盛夏时节从家乡汉堡出发,到格劳宾迪申的达沃斯高地旅行。他准备乘车做为期三周的访问。…………汉斯?卡斯托尔普(Hans Castrop)―这是这个青年的姓名―独个儿坐在灰色坐垫的小车厢里,身边放着一只鳄鱼皮手提包,这是他的舅舅和养父蒂恩纳佩尔参议(我们在这儿只匆匆介绍一下他的名字)送给他的礼物。他还带了一卷旅行毯和冬季大衣,大衣挂在车厢的一个衣钩上。他坐在卸落的窗口边,由于下午的天气越来越凉,这位娇生惯养的青年就把那件时髦的、丝绸织成的夏季外衣的领子翻上来。在他旁边的座位上,放着一本《远洋客轮》的杂志……(钱鸿嘉译文)
毫无疑问,这段文字并不难,至少表面看来,并不需要文章高手才能写出来。德文原文不难,翻译成英文或中文后应该也没有什么令人费解之处。只要有基本的文字水平,就能看懂:这是关于一个“很傻很天真”的青年人的故事,一个老老实实的工科男的故事。
但文学魅力就在于,这些字面的信息,事实上却也是好读者和坏读者的试金石,至少是优秀读者和一般读者的试金石。
比如,一般的读者(尤其是非德语母语的读者),估计不会再去追问,为什么这个主人公的名字叫“汉斯”?而优秀的、训练有素的读者则肯定会问,托马斯
?曼给这个简单无趣的年轻人,取一个如此“不负责任”的名字―类似于中文中的“小强”,是否有什么深意?而另一个更为优秀的读者,读完全书(当然要读完全书),甚至会问,汉斯之所以叫汉斯,是不是真的如有的研究者所提示的那样,乃是对不成熟的魏玛共和国的某种隐喻?至少,托马斯?曼在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这个似乎白板一块、天真无邪的青年人汉斯―这个德国小强,这个资产阶级的新一代,在达沃斯高地上,在一群来自多种西方文化的病友之中,始终是来自左的和右的各种思想和精神势力争夺的对象。汉斯越是平庸,越是没有个性,就越是一个没问题的问题青年,越反过来彰显了各种思想派别的特征性病灶。
当然,细心的读者也会发现汉斯的鳄鱼皮手袋,这是他的富二代的表征,也表明了他娇生惯养的身世。而很有反讽意味的是―我们一定会注意到,他在旅途中看的杂志,乃是《远洋客轮》。这既与他的工科男身份相吻合,也在很大程度上提示了汉斯的“诗和远方”―当然是无法到达,而只能在纸上过过干瘾的“诗和远方”。
我不是说,上面的这些努力贴近文本的尝试,乃是对《魔山》的唯一正解。谁试图控制作品的所谓正解,谁就还不是真正的好读者。但上述尝试至少让我们知道,成为好读者其实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可能,无非是要学会尽最大可能地尊重作者,尽最大可能地首先以作者的方式理解作者:做作者的知音。
再来看一个卡夫卡《城堡》的例子: K抵达的时候,天已很晚了。村子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城堡山笼罩在雾霭和夜色中毫无踪影,也没有一丝灯光显示巨大城堡的存在。
K久久站立在由大路通向村子的木桥上,仰视着似乎虚无缥缈的空间。(高年生译文)
“K抵达的时候,天已很晚了。”开头这段叙述的透明性,猛一看,和《魔山》的开头没有太大区别。当我看到下一句描写“村子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时,我知道,这是在讲述某个远行者在隆冬之深夜来到某村落前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
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