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复活”的野马
编译杨渝坪
在波兰的原始森林里,纳粹科学家“复活”了一种早已灭绝的马。
在更新世冰河期,厚厚的冰层覆盖整个欧洲,凛冽的寒风呼啸着扫过低地的苔原,直到地中海地区才开始减弱。茂密的森林和肥沃的草原为野马提供了一个天然的避风港。
野马在中欧的低地栖息,在东欧的草地上觅食,足迹甚至越过亚洲,一直抵达美洲。公元前5世纪,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愉快地描写了他当时的所见所闻:成群结队的野马穿越沼泽,跋涉到相当于现今的波兰境内。
很长时间以来,这种被称为“草原小野马”(也叫“泰班马”)的马种,以过人的智慧躲过猎人的追杀,得以幸存下来。但是,到18世纪,泰班马已经所剩无几。究其原因,部分在于它们的肉质鲜美,常常成为人们餐桌上的佳肴,更主要的则是它们的数量太少,人们将它们和家马进行杂交,希望获取更多的后代。到19世纪晚期,泰班马被宣告灭绝。然而,在位于白俄罗斯和波兰边界的比亚沃维耶扎原始森林中,至今仍然能见到泰班马觅食和穿越的踪迹。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比亚沃维耶扎是仅存的欧洲少数原始低地森林保护区之一。这里的生态系统被称为“普兹查拉”,这个单词让人联想起古老的、未开发的大森林。这片森林曾经是国王和沙皇的狩猎场,直到“二战”期间,它才进入科学家的视野,偷猎者也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入侵这片处女地的。很快,这片土地上的生物种群迅速消减。战后,在波兰国内的保护生态运动影响下,这片广袤的森林才得以保留下一小块未被蚕食和破坏。
雾霭升腾的晨曦里,泰班马在沼泽草地上觅食,然后消失在晨雾中,留下些微甜美的气息和模糊难辨的足迹。这些未受到人类干扰的马儿自在地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存。
泰班马非常漂亮,体小如骡,体毛呈浅褐色或暗褐色,鬃及尾皆黑,虽然有着长长的耳朵和粗大的颈部,却依然体格轻盈,奔跑速度极快。跟家马不同,它们的体色会随着季节变化而改变,例如到了冬天会显得更明亮,这就和北极野兔一样。寒冰在野马的鬃毛和尾巴上结成块,看上去就像一块块卵石。严酷的天气和贫瘠的食物阻挡不了野马家族的繁荣兴旺。尽管种马之间打斗激烈,常常两败俱伤,但它们却能迅速复原。
在夏季,它们十几匹结成一群,由一匹雄马率领着在草原上漂泊漫游,觅食野生植物。傍晚,它们去湖边饮水,并在附近休息。入冬后,它们开始季节性的迁徙,在冰天雪地里以雪解渴,挖掘雪下的枯草、苔藓和野果充饥,偶尔也偷食牧马人为家马准备的草和盐。泰班马矫健神骏,膘肥体壮,毛光水滑,非常神似原始人在当今法国卢瓦尔河谷的洞窟壁上留下的画马。
泰班马性情勇猛,在遇到狼群时毫不畏惧,它们总是镇静地等待狼群发起进攻,偶尔也会主动地冲向狼群,并迅速转过身来扬起后蹄猛踢。因此,狼群轻易不敢侵犯泰班马。
两百多年前,欧洲大陆和北美洲曾广泛分布着多种野马。随着时间推移,这些地区的人口数量迅速增长。与此同时,人类开始大规模的狩猎,导致许多种类的野马先后绝迹,泰班马就是其中之一。那么,早已被宣告灭绝的泰班马,为何又出现在波兰的土地上?这与一个德国纳粹科学家有关。
早在“二战”结束之前很多年,德国动物学家就开始进行复活已灭绝的泰班马的试验。当时,德国动物学家鲁茨?黑克决定采用传统方法繁育出纯正的泰班马。
黑克的理论是:即使一个物种灭绝了,但其基因仍留存在其现有近亲生物的基因库中,只要通过培育外形最接近灭绝动物的近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