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董晓兰
2003 年 2 月
底盘平台设计的灵魂—悬架与相关技术
底盘平台设计的灵魂—悬架与相关技术
一、悬架的运动学、车身的侧倾与纵倾
二、轮荷转移
三、侧倾转向
四、侧向力转向
五、纵向力转向
六、车轮定位
七、轮胎特性与稳态转向特性
八、汽车操纵的瞬态响应
一、悬架的运动学
§1. 传统的侧倾中心(.)概念及其局限性
“单摆”模型不能解释车身
的垂向运动(Jacking effect)
.
纵倾是否也有“摆动中心”?
§2. 车身稳态位移的一般分析
车身受有三种力(达朗贝尔概念)
1. 重心处的重力与惯性力
2. 导向杆系的导向力
3. 弹性元件的弹簧力
P2
P1
N
N1
N2
等效系统,将弹簧力简化
到车轮接地点(杠杆比为
1) 处,目的:
━便于确定有效导向力的
方向与大小
━初始弹簧力与重力抵消
━便于由弹簧变形和轮距
(轴距)来确定车身位移
N
弹簧力的确定
三种力相平衡
弹簧力必等于惯性力与导向力
的总和
对于等效系统确定了导向力
就等于确定了弹簧力
确定了弹簧力就等于确定了
车身倾角
导向力的分解与“力矩中心”
导向力合力未必水平
在“中性面”处分解的意义:
车身的垂向平动与转动
S2
S2
N
S1
S1
N2
N1
“中性面”的确定
车身位移
其中:
中性面
§2. 车身侧倾
通常对称面就是中性面
由单侧导向力方向可确定(整车)
外加轮胎变形
若左右载荷与弹簧刚度不对称……?
N
S1
S1
N2
N1
S2
S2
c
悬上质心
h2
h1
a
b
§
降低的途径:降低
重心, 提高力矩中心
提高侧倾力矩中心的
限制
取决于与
Benz─600前悬架
━上下跳动时主肖后倾角
都会增大
━具有明显的“抗点头角”
━可安排所需要的侧倾力
矩中心高度
(前轮与车身纵向的相对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