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电影鉴赏
从儒道释侠到后现代:中国电影概述
中国电影具有极为鲜明的民族特质,传统电影表现了儒道释侠诸种文化的道德规范和价值体系。当代电影则表现出传统、现代和后现代思想及文化相互交融的特征。
内地电影史概述
主要经历10个发展和演变阶段:
初创期——萌芽和初创阶段(1896—1921)
发展期——20年代,探索阶段(1922—1930)
高潮期——默片成熟和有声电影诞生时期(1931—1937)
低潮期——抗战电影阶段(1937—1945)
成熟期——40年代后半期,战后影戏电影的成熟阶段(1945—1949)
繁荣期——建国后“17年电影”的高潮阶段(1949—1966)
荒芜期——文革电影的低落阶段(1966—1976)
改革开放新时期——文革后创新突破阶段(1976—1989)
新新电影——新生代电影和老电影人新创作(1990-2000)
开放整合期——市场的放开,电影产业和创作的发展(2001-至今)
(一)初创期和发展期(1896-1930)
电影传入中国
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
最早以中国生活为题材的影片,并不是由中国人首先在中国拍摄和放映的,而是由外国人拍摄、并且在外国放映的。
早期电影短片的创作
清末民初,电影伴随国外资本主义进入中国,以营利为目的的电影在那时是赚取钱财的手段,中国人看到了电影的逐渐走俏,于是也开始尝试自制电影。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字景丰)拍摄了著名谭派京剧艺术创始人谭鑫培表演的京剧片段《定军山》。
1913年《难夫难妻》, 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和郑正秋联合导演,是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
同年,黎民伟主演、黎北海导演了根据庄子故事《庄周蝴蝶梦》改编而成的影片《庄子试妻》。而该片的女演员严珊珊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女演员。
1922年《掷果缘》
又名《劳工之爱情》
现存最早的中国电影。
编剧郑正秋,导演张石川。
影片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以突出夸张的动作特征为主的滑稽短片,比较注重情节发展和人物刻画的短故事片。
这一时期电影的的创作
(1)《阎瑞生》:编剧杨小仲,导演任彭年、徐欣夫。
(2)《海誓》:导演但杜宇,1921年拍,1922年公映.
(3)《红粉骷髅》:导演管海峰,1921年拍,1922年公映
总体来说,《阎瑞生》、《海誓》、《红粉骷髅》等第一批长故事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由短而长的一次飞跃
(4)《孤儿救祖记》
起初,电影作为纯粹谋取利益的工具,不讲求任何艺术性。拍摄手法拙劣,演员技巧生硬,而电影的题材与情节大多迎合市井小民的口味,没有深刻的内涵。为了摈弃“小民”路线,一部人物鲜明,故事情节跌宕的影片《孤儿救祖记》出现了。明星公司于1923年拍摄,编剧郑正秋,导演张石川,主演王汉伦、郑小秋。
(5)《火烧红莲寺》
1927年,国内政治空气凝重,许多市民沉迷于武侠小说中惩恶扬善的虚幻世界,明星公司眼见于此,便将热门的小说《江湖奇侠传》改编为连续剧形式的《火烧红莲寺》,票房飘红,许多影片公司见此,纷纷效仿,制作一系列相似的影片,但因时间仓促,资金、演员等问题,大多为粗制滥造的产品。民众对此失去了新鲜感,盛极一时的武侠神怪终于消退。
早期重要的民营制片、发行放映业
20年代以后,制片公司蜂拥而起。“明星”、“天一”、“联华”是最重要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