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云天化中学 2015-2016 学年度下学期高一语文半期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 9 分,每小题 3 分)
中国人文化性格的内倾性
何中华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 ”这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值得仔细品味,因为我们从中能够引申出中
国文化性格的方方面面。
“克己”的“己”字是指“私” ,所谓一己之私利; “克己”也就是“去私” 。如此一来,人的所作
所为方能回归到“礼”的要求上来。那么, “礼”又是指什么呢?所谓“礼” ,就是外在的行为规范,
它属于伦理范畴。所以孔子说: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克己”一定是自觉
自愿的,“复礼”不过是“克己”的结果罢了。做到了这一点,也就是“仁”的实现。 “仁”属内,“礼”
属外,它们互为表里。 “仁”实为“礼”的根据, “礼”是“仁”的外在表现。正如孔子所言: “人而不
仁,如礼何?”从道德人格养成的顺序来看,一般是须先懂得规矩,亦即“知其然” ,然后再一步步地
领会其中的道理,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的理由,即“知其所以然” 。所以,虽然《中庸》说“非礼不动,
所以修身也” ,但“修身”终究还需要“诚意正心”的自觉。
孟子拿射箭打比方: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
射箭射歪了,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抱怨因为风的干扰或者别人的打扰而未射中,而是要首先来检讨自
己,反躬自省,看看是否由于自己心不在焉。这就是儒家的态度。所以,孔子说: “君子求诸己,小人
求诸人。”
中国文化之所以具有内倾性格,之所以采取反身性的姿态,这归根到底是由“仁”的“克己”取
向决定的。确实,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是“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的。这是说,东、西、南、北,
加上天、地,这六个方位,都不值得圣人去探究、去追问,而是应该把目光收回,投向自我的审视与
拷问。所以,孟子有所谓“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的说法。
中国文化的最高偶像是圣人,而西方文化的最高偶像是英雄。只有征服自我才能把自己证成为圣
人,而只有征服外部世界才能把自己证成为英雄,二者的根本旨趣迥异。夏天热了,中国人讲究“心
静自然凉”,并不致力于改变生态,而是调整自己的心态;西方人则偏好发明电风扇、空调机之类的物
件,通过改变生态来适应自身。这些都反映了两种文化的不同旨趣。
追根溯源,应该说中国文化的内倾性格和反身性姿态,与中国地理环境的特点有着一种发生学关
系。其实,鸟瞰中国的版图,不难发现中国的海岸线很长,然而中国文化不属于海洋型文化,而是农
耕型文化。为什么会这样呢?黑格尔在《历史哲学》中认为:对于欧洲民族来说, “大海邀请人类从事
征服,从事掠夺,但是同时也鼓励人类追求利润,从事商业” 。然而,“这种超越土地限制、渡过大海
的活动,是亚细亚各国所没有的,就算他们有更多壮丽的政治建筑,就算他们自己也是以海为界——
像中国便是一个例子。在他们看来,海只是陆地的中断,陆地的天限;他们和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 。
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比较了中西空间意识的不同,指出: “中国人与西洋人同爱无尽空
间,但此中有很大的精神意境上的不同。西洋人透视深空,他的视线失落于无穷,驰于无极。他对这
无穷空间的态度是追寻的、控制的、冒险的、探索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