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逆反心理现象架构解释
紫水晶组织编辑
什么是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对抗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属于非常规性质的态度逆向反应
四类逆反心理现象
与“引导者”相关的逆反心理现象
与“引导内容及形式”相关的心理现象
与“引导情景”相关的心理现象
与“引导对象特征”相关的逆反心理现象
与引导者相关的逆反心理
信度逆反:由经验、引导者的人格、仪表、语言引起
“狼来了”
狼来了--人们的积极态度--牧童撒谎定势--消极态度
“烽火戏诸候”
阿伦森()
平衡逆反:引导者与对象之间的人际关系诱发的逆反心理
由于关系引起,“只要你赞成,我就反对”。无论与自己的观点是否相同
费斯廷格()提出的认识失调论和海德( )提出的平衡理论都认为,人们总是倾向于平衡一致的状态
与引导内容和形式特征有关的逆反心理
超限逆反
反复是增强引导效果的有效手段。但机械地无时间间隔的反复却容易导致相反的效果
米勒()广告招贴的密度试验证实。
内容的容量有关
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捐钱的例子。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当人过度的时候,最适意的东西也会变成最不适意的东西”
与引导内容和形式特征有关的逆反心理
禁果逆反
在态度引导中,简单而未说明充足理由的禁止诱发的。禁果逆反来源于“禁果分外甜”的观念
普希金在《叶甫根尼·奥涅金》里写道:呵,世俗的人!你们就象/你们原始的妈妈——夏娃/凡是到手的,你们就不喜欢/只有蛇的遥远的呼唤/和神秘的树,使你们向往/去吧,去吃那一颗禁果——/不然的话,天堂也不是天堂。
古希腊神话中,宙斯的侍女潘多拉由于宙斯的禁止,反而产生了不可遏止的欲望,终于不顾一切地打开了魔盒。禁果逆反也称为“潘多拉效应”。
普拉东诺夫()认为:禁果分外甜的原因:
禁止不仅必定会引起注意,而且还会使注意固定在“禁果”上
如果没有说明禁止的原因,那么禁止本身就会引起各种假设推测。
苹果树上挂着一块牌子:“‘苹果不能吃,因为喷有毒药!’有谁会产生吃苹果的愿望呢?”
与其它类型一样,禁果逆反没有普遍的意义,不是禁止的必然结果。这与人的性格有关
与引导内容和形式特征有关的逆反心理
评定逆反
引导者与对象之间对于某一事物的评定差距过大诱发的。
过头的批评与称赞,可引起与你相反的立场
评定逆反可以归结为对比评定律的作用。乌滋纳节等人的研究证实:人们会把和自己立场相距较近的评为相距更近的立场(同化评定律);把和自己立场相距较远的评为相距更远的立场(对比评定律)
看电影的试验:1组客观评价;2组夸大评价,2最认为差的多
与引导情境特征有关的逆反心理
情境逆反
即使是对于应该接受的引导信息,但是由于引导时机和场合的不适宜,对象也会“紧闭心扉”予以抵制。在态度结构中,情感因素往往会排斥认知因素,这样,当个体处于特定的情感状况时,他们就可能接受本来不能够接受的东西或者拒绝接受本来能够接受的东西。
例子:美国士兵去英国前看电影的事
情境逆反的诱因并非单纯指随机性的情感障碍。情感障碍也与认知、意向的选择有关,在特定的时机、场合,个体可能有不同的“心理热点”(即占相对优势的需要和动机),引导如果与之相悖,也会诱发情感障碍从而导致对象作出非常规性质的逆向反应。
例子:在柏林的失业工人大会上,一名国社党的演说家抓住了听众的心理,主张枪毙斯克略列克兄弟一类匪徒,而将审判所花费的金钱全部救济失业工人。他的发言赢得了听众的欢呼和掌声。然而轮到一名共产党的演说家发言时,他却避开了会场的特定气氛,大谈使失业工人运动政治化的问题,招致了听众的低制。为此,季米特洛夫尖锐地指出:“这样去鼓动,就是鼓动他人来反对自己。”
与“引导对象特征”相关的逆反心理现象
自主逆反
一般认为,个体存在着一种趋向自主并摆脱外部控制的倾向。当自主受到侵犯是可以引起自主逆反
例子:一位病员对医生吩咐道:“我患的是肠道激惹综合症,请为我开些谷维素以及复方苯乙呱啶。”尽管医生也持同样的看法,但最后仅开了一些较为平常的药物如黄连素等。
例子:一位棋手本来拟定了下一步棋的走法,但由于旁观者的同样揭示(特别是非权威者的权威口吻)则会使他故意走出不同的棋路。
自主逆反的发生与对象的人格特征有关。对于自我防御机制(egodefence mechanism)突出,自尊心过于强烈的人来说, 其诱发的可能性更大。
与“引导对象特征”相关的逆反心理现象
归因逆反
在具体的引导中,对引导动机的怀疑可促使对象不接受应该接受的信息,对象对于引导动机的认知偏差则会促使归因逆反的产生。
例子:布列姆和考尔()的实验设计了下列情境:给A组被试者施惠(请喝可口可乐),对B组被试则不;然后请他们帮忙完成一项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