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读后感
——反思创新教育
闵行区教师进修学院德育室:贾永春
《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各会员国在制订教育策略参考所用而作的一份报告。全书主要有3个部分,九章,再加上一序两后记组成。从回顾教育发展的历史开始,然后着重论述了当今世界教育面临的挑战与主要倾向,指出了实现教育革新的一些策略和途径以及最终走向学习化社会的道路,最后论述了教育的国际合作。内容丰富,涉猎面广,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有很强的实践性。该书指出教育应扩展到一个人的整个一生,教育不仅是大家都可以得到的,而且是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教育应把社会的发展和人的潜力的实现作为它的目的。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财富的增长、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将从根本上依赖于民族创新观念的更新、创新精神的弘扬、创新能力的提高、创新素养的形成。其实质,正如江泽民所说:“今天,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到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2008年上海几大重点高校的自主招生面试陆续结束后,当记者问及彭诚教授最想收的学生是什么样时,彭教授对记者说:“有人文关怀;有自己的思考,尤其不照本宣科。符合这两条足以让我激动,但极少遇到。”为什么教授们面对刚从应试教育体系脱颖而出的中学生,却是满意的少。为什么有这么多优秀的高中生对待问题缺乏自己的视角。创新教育提出了很多年,是什么阻碍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这本书中指出,教育应该努力帮助每一个人发展他自己的能力,实现其潜能,解放其创造力。并要防止生存逐渐失去人性的危险。书中对如何培养创新精神的指导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接下来我截取书中的语言谈谈我对这一问题思考。
1、“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
江苏省画院曾举办了一场中日儿童画交流展。日本孩子的画从题材、画风、构图、色彩等方面来看都显得很自由,而中国孩子的画面则显示出一种固定的模式,画面根本看不出孩子自己的风格,教过的痕迹特别重。
究其原因,我们的教育总是习惯于将正确的方法早早的教给学生,让他们少走弯路,充其量学生只是模仿。在教学中,我们把太多的重心放在知识的灌输上,教师把教材视作金科玉律,而不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优化和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由于对最能体现教育成果——考试成绩的追求,我们的教师忽略了自认为教育中并不重要的探索过程,而恰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从面临的多种不确定性中获得直觉与洞察力的激发,以及从排除实际困难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开拓新思路。“传递文化而不用现成的模式去压抑他。”要求我们的教师要不断的将预设的教材转化成生成的教材,从侧重教的“教材”转化成学生学的“教材”。
2、“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
每个人的独特性就是他的个性,而创造性的培养与个性密切相关。创新是人首次获取崭新的精神成果或物质成果的思维与行动,其本质是新的、独特的、与众不同的。可以说,缺少个性也就难以发挥创新能力。
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教师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多渠道去认识和了解学生,依据学生不同的背景和特点,发展性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