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组织内人工设计激励机制的不完备性、激励偏差与激励强度.pdf

格式:pdf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组织内人工设计激励机制的不完备性、激励偏差与激励强度.pdf

上传人:用户头像没有 2015/9/1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组织内人工设计激励机制的不完备性、激励偏差与激励强度.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万方数据
激励偏差与激励强度组织内人工设计激励机制的不完备性、询财经问题研究王·理论研究·当一个人的利益受另一个人的行动影响时,前者就需要考虑如何使后者以更有利于自己的方式行动,这便产生了激励问题。然而,自经济学成为一门学科以来,经济学家们长期将注意力集中于“自然形成的”市场机制的运作及其效率上,对人工设计的激励机制关注较少。在理想的完全竞争市场中,亚当·斯密那只“看不见的手”提供了一种奇妙的激励机制,使人们在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中贡献于社会利益的实现,从而不需要人工设计的激励机制。经济学家需要做的就只是论证和赞美“市场真奇妙”了。但是,由于存在交易成本和各种导致市场失灵的问题,人类社会不可能通过市场来组织所有的交易。为了节约交易成本,需要用人工设计的“看得见的手”��吕眨���⋯来代替“看不见的手”,将一些交易纳入具有某种人工控制的“人工组织”�贫�����嵋��佣�筒�生了对人工设计的激励机制的需要。相比之下,管理学自成为一门学科以来,其所考虑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激励问题。例如,泰罗制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激励机制,而所谓科学管理学派、行为学派以及其他一些管理学派之间的一个基本分歧就在于对人类行为的假设不同,从而提出的激励机制不同��缋�恩∞�。不过,管理学更多地关注的是具体的管理问题,有关的理论自然也不是经济学的激励理论。由于“在计划经济中,⋯⋯激励问题就更显得重要”��帷⒙砗盏倌Γ���琍.����喽岳�说,从政府以及为政府服务的经济学家的角度看,人工设计的激励机制理应在计划经济国家受到较多的关注。但是,“社会主义体制的初衷是用职工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觉悟进行政治和道德说教来代替经济激励”�����6�遥�庑┕�以�蟹⒄顾�浇系停�狈ρ��研究的基础和氛围,其经济学文献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过大,因此也未形成专门的激励理论。而在计划经济中,企业等组织是庞大行政机构的组成部分,受到了政府的过多控制,各个组织的管理者缺乏可性、量化和质量确认问题、多种活动或产品的加总、团队产品的分解、被激励者目标的多重性以及激励机制执行中的问题,都会造成组织内人工设计的激励机制不完备。激励机制越不完备,由激励机制产生的行动偏差就越大。在激励机制不完备的情况下,激励强度与激励偏差正相关:激励强度越大,则产生的激励偏差越大。因此,在设计和执行激励机制时,应谨慎从事,尤其要慎用较强的激励机制,在组织内一般应采取较弱的激励机制。关键词:激励机制;不完备性;激励偏差;激励强度一、引言���,��,����第��总第�����年������/����.���ū辈凭�笱Ь�醚г海�赡�罅����摘要:与其他契约一样,作为一种契约的激励机制是不完备的。行动与结果间关系的不确定中国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作者简介:王询����,男,辽宁开原人,经济学博士,教授,主要从事企业理论、劳动经济学研究。�������收稿日期:����������
万方数据
不完全和不对称、存在交易成本、有限理陛等�泄刈凼霾渭�醴锴郏�����=�徊剿担�瓯钙�以独立地加以运用的激励手段,甚至也不具有认真激励组织成员的足够动机,从而激励机制设计的实践也未得到充分的发展。作为一个专门研究领域的人工激励机制设计和实施的理论是自新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博弈论等新兴经济学分支和研究方法产生以后才开始形成的。“事实上,马尔沙克�����是在整个��兰��年代关注激励问题的惟一的经济学家,但是他未能对此问题作深入的研究”。直到赫维茨�����沤ḿだ��粕杓谱魑W�诺难芯苛煊蚩U寡芯浚�⒖J挤⒄钩鲆桓龇治隹蚣埽�岢�了一种机制设计理论��帷⒙砗盏倌Γ���琍.���T谧钚碌木�醚�南字校�跋熳畲蟮募だ�理论是委托一代理理论框架下的激励理论�缑锥�衤弈泛吐薏�摹⒗�岷吐砗盏倌Φ热说难芯�。用米尔格罗姆和罗伯茨的话说,“激励和代理是互补的:一方的存在使另一方有意义”�����������琍.��轢。也可以说,作为新制度经济学一个分支的委托一代理理论演变成了一种激励机制设计理论。在这一框架下,人们在各种假设条件下,建立了各种激励问题的模型。本文所讨论的组织是指企业、具体的政府机构、。学校、医院等人工建立的微观组织,不包括家庭这种自然形成的组织,也不考虑整个社会或整个国家这种宏观组织。与当前的大量有关文献不同,本文主要不是考虑对组织中主要管理者的激励问题,而是考虑对一般组织成员的激励。本文不是对已有激励文献的综述�颐且膊豢赡茉谝黄N恼轮刑教钟泄厝斯ど杓频募だ��频乃�形侍�,而是集中讨论作为一种契约的激励机制的不完备性、激励所造成的偏差与激励强度问题。而这也正是当前中国企业与其他组织中激励机制设计与实施的实践中普遍未能足够的关注,并引起了一系列严重问题的问题。自中国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