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教两步计算应用问题的几点做法.doc

格式:doc   大小:30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教两步计算应用问题的几点做法.doc

上传人:phl805 2018/11/11 文件大小:3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教两步计算应用问题的几点做法.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教两步计算应用问题的几点做法解决问题的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根据《课程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这些要求就是针对应用问题的教学提出来的。二年级下册主要让学生接触了乘加(减)、乘除、加减几种类型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问题。这部分内容是一步应用题的扩展,是较复杂的应用题的基础,所以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教学此内容时,我主要从以下几点来进行的。一、从基础出发,循序渐进两步计算的应用问题是以简单的一步应用题为基础的,它是两个简单一步应用题的组合。因此,我在教学时紧紧结合一步应用题和连续两问的应用题进行新授课的教学。在讲授新课之前,我利用这两种类型的应用题作了铺垫。比如在讲解第一单元的加减混合应用题时,新授之前我为学生出示了以下几个练****一是根据条件补充问题。比如:原来有22人在看戏,走了6人或者原来有22人在看戏,又来了13人,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条件补充合适的问题,并且列式解答。二是根据问题和一个已知条件,补充另一个已知条件,比如妈妈买来12个苹果,____,还剩多少个?小明拍球50下,____,小明和小刚一共拍了多少下?通过这两组练****让学生在熟练解决一步应用题的基础上,对应用题的分析更加深一步,知道根据条件可以求出什么,以及要想求出问题必须要知道哪几个条件,训练了学生综合分析应用题的能力。二、从生活出发,创设情境《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情境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经历从生活问题到数学问题的抽象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学生知识的获取不是我们硬塞给他们的,而是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不断发现问题、获取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进行第一单元例2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观察画面,让学生说一说图里告诉的数学信息,也就是三个已知条件:一共做了54个面包,先买走了22个,又买走了8个,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三个条件提出问题,再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还剩几个面包?”这一问题。学生一定会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思考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最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再引入小括号的教学,并讲授它的意义。三、思维训练,学会思考学生学会分析两步应用题对于以后分析较复杂的解决问题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在教学此内容时,我重点教给了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找中间问题,所谓中间问题是解决两步计算的应用问题必须先求出来的第一个问题,它是隐蔽的,需要学生进行分析才能找到。我主要利用两种方法训练学生寻找中间问题。第一种是综合法,就是从已知条件入手进行分析;第二种就是分析法,是从应用题的问题入手,根据数量关系,找出解决这个问题所需要的条件。以上这两种分析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由条件入手分析时,要考虑题目的问题,否则推理会件去方向;由问题入手分析时,要考虑已知条件,否则提出的问题不能用题目中的已知条件来求得。在分析应用题时,往往是这两种方法结合使用,从已知找到可知,从问题找到需知,这样逐步使问题与已知条件建立起联系,从而达到顺利解题的目的。例如:在分析“小兔子种了5行萝卜,每行9个,送给邻居兔奶奶15个萝卜,还剩下多少个萝卜?”这道题时,我先让学生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