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3
文档名称:

从《乔家大院》《大染坊》看管理.doc

格式:doc   大小:31KB   页数:1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从《乔家大院》《大染坊》看管理.doc

上传人:乘风破浪 2018/11/12 文件大小:3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从《乔家大院》《大染坊》看管理.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从《乔家大院》《大染坊》看管理
圆杰工作室推荐此文,圆杰工作室专注网络策划营销,建站推广
再次看完《乔家大院》后,不禁让我想起多年前的《大染坊》。两剧的男主角虽然出身不同、受教育不同,却都在当时的工商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乔家大院》中的乔致庸,一个没有经验、不愿做买卖、一心考取功名的读书人,进入商界后却实现了自己“汇通天下”的理想,成为富可敌国的晋商,这已属传奇;而《大染坊》中的陈寿亭,一个要饭的出身,大字不识一个的人,面对如林高手却频出奇招,节节胜利,“染出一片蓝蓝的天”,就更令人匪夷所思了。但这两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确有原形,他们的成就也都有案可查,这就不能不令人深思,发人深省了。
如果说乔致庸成功是因为他读的书多,但陈寿亭却不识一字;如果说陈寿亭成功是凭他的专业知识,可乔致庸却是商界的门外汉;如果说他们靠的是经济实力,那么乔致庸比不过邱、水、元家,陈寿亭也赶不上孙明祖、林祥荣,更不如日本人藤井。当我们静下心来往深层次思考这个问题时就会发现,宽广的心胸和远大的志向才是他们成功的根本原因。没有这两点,就是读再多的书,专业知识再丰富,经济实力再强,也想不出高妙的招数和谋略,即使想出来,也用不出来;有了这两点,不识字可以请人读报,不懂专业知识可以聘请行业高手,没有经济实力可以借助别人的实力。这才是当今企业界人士应该深思的问题,也是两剧现实意义所在。
一、心胸是企业成功的基础
心胸决定经营的质量
乔致庸千里迢迢冒死贩来茶砖,为了避免因路途损耗致使合作商和消费者吃亏,硬是将每一块茶砖的分量增加一两乃至一两半。陈寿亭把布送给游行学生做横幅,给布店老板和伙计发回扣和奖金,高薪聘请技术工人。等等等等。两人以上这些从自己腰包里掏钱,影响利润的做法,心胸狭窄的人打死也想不出来,而乔致庸和陈寿亭却非常自然的做出来了。乔致庸把一斤一两的茶砖当一斤卖,损失了一两茶叶,却顺利的开辟了俄罗斯的茶叶市场。陈寿亭送布给游行学生做横幅,实际上是用死的积压产品做活了广告,既宣传了产品又拉近了与消费者的关系,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并打开了青岛市场;他给布店老板和伙计回扣,其实是用很少的投入建起了自己的销售网点。可见两人关注的焦点不是眼前的利润,而是市场的开拓。
经营是企业区别于其他组织的根本。经营质量主要体现在企业利润和效益上。经营的目的就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和资本的最大增值,办企业就是为了挣钱,这是天经地义的。但是,如果两眼只盯在利润上就一定不能使利润最大化,因为利润来自于市场,靠市场份额来获得,而扩大市场份额,势必增加成本,影响当期利润。如果只顾当期利润,不顾市场份额,利润怎能最大化。只有心胸宽阔,目光长远,舍得眼前利益,抓住了市场这一利润的源泉,才能获得最大利润,企业才能发展,才能做大做强。
目前有些企业却总也转不过这个弯来。有的企业绩效考核时,将利润列为第一考核指标,致使生产上偷工减料、硬拼设备,造成产品质量下降,设备损耗加速;销售上不是放水养鱼,开拓市场,而是竭泽而渔,多挣一分是一分,造成市场萎缩。有的企业经营者不懂得“没有满意的员工,就没有满意的客户,没有满意的客户,就没有满意的收入”这个道理,为了眼前利益,克扣工人工资、奖金,不给工人办理养老保险,致使员工不满,人才流失,劳动生产率上不去,各项成本下不来,何谈利润最大化。这都是因为过于重视利润,而忽视了获得利润的市场,舍本逐末的结果。
心胸决定管理的层次
乔致庸聘请潘为严作票号大掌柜,承诺只是四年算一次帐,对潘为严如何经营管理都不干涉。后来,乔致庸到票号去时,伙计们还以为它是来谈生意的“相与”。但是,正因如此,潘为严的才华才得以无拘无束的施展,最终帮助乔致庸圆了汇通天下的梦。陈寿亭买下天津开埠染厂后聘请两个留学生做厂长,与他们倒四六分利,连账房先生都不派。为了在工人中树立厂长的威信,像给工人们涨工资、发福利这些应该以东家的名义办的事,陈寿亭都以厂长的名义做,感动得两位厂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管理的目的是调动员工积极性,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老子在《道德经》里从被管理者对管理者态度的角度,把管理分为四个层次: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最高层次是“不知有之”。这里所说的“不知有之”,不是说被管理者真的就不知道有个管理者,而是说因为管理者管理得非常艺术,使被管理者感觉不到管理的痕迹,特别是感觉不到管理者的“羁绊”,可以放开手脚干自己的工作。
企业管理只有达到“不知有之”这个层次,才能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获得最大利润。达到这个层次有两条渠道:一是管理者深刻了解被管理者,制定好目标后(有时不制定目标比制定目标效果还好)放手让被管理者干,像乔致庸管理潘为严、陈寿亭管理天津开埠染厂那样;二是企业经过制度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