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有种信念叫执著
——记大冶市继堂村乡村医生卫汉春
27年,在人的一生中,这是一段值得铭记的青春岁月。在这27年的风风雨雨中,卫汉春接触了成千上万的病人,他以认真的态度,倾情服务乡亲们。岁月流金,他一步一个脚印,走得那么坚定、执着。蓦然回首,在他身上,有着太多的故事,值得我们细细回味。
与乡医结缘是命中注定
卫汉春是湖北省大冶市殷祖镇卫继堂村人,由于家里世代行医,卫汉春从小就经常跟在父亲屁股后面跑,特别羡慕那种济世救人的气度。1983年高中毕业后他随父亲学习中医。1986年,卫汉春获得去大冶卫校进修学习西医的机会,1989年毕业后就一直在继堂村卫生室工作。从此,村卫生室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不断体现,深受乡亲们的欢迎。
从一名放牛娃到一位令人尊敬的乡村医生,说起来简单,但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上世纪80年代末正是改革开放大潮兴起之时,在农村略有“手艺”的人都远离家乡,跑到城里谋求发展,有些人还因此致富发家。和乡村医生所得的收入比起来,卫汉春出外创业会有更多的机会,而且他家里人口多,家庭负担重,他需要赚更多的钱养家糊口。有人力邀卫汉春进城开办诊所,甚至有位同村的朋友在城里租好了门面,买好了设备,许以高薪,请他去当坐堂医生。但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坚守。
回忆起当初的决定,卫汉春很坦然:“我不能忘本,乡亲们需要我!”他说,这里穷乡僻壤、交通不便,方圆几十里地就是他一个乡村医生,他和这里的父老乡亲血脉相连,情感相通,有种无形的责任使他不能离开继堂村。
扎根乡间不仅要有奉献精神,更要有牺牲精神。2003年“非典”期间,继堂村7组村民卫百利属一级隔离对象。上级决定将监测工作交给卫汉春。“非典”传染性强,卫百利的隔离地点选在了偏僻的卫继堂水库垅,这里距村卫生室有6里路。卫汉春每天往返两次去给卫百利测量体温。这样共跑了21天,卫汉春共走了500多里路,同时每天还负责着全村另外6位隔离对象的监测任务。可他从未叫苦畏难,得到了领导的充分肯定。
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
27年过去了,最初背上药箱时的激情渐渐沉淀为平静中的执著。卫汉春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夜半酣梦中,被前来求诊的乡亲叫醒;乡间僻静的小路上,披着星光独自回家。他熟悉这里的沟沟坎坎,夜再黑,也不会迷路。
卫汉春深知:行医治病,关乎生命,光有热情不行,重要的是有过硬本领。从当乡村医生的第一天起,他坚持边理论学习,边临床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在经济十分拮据的情况下,自费万余元到黄石理工学院参加培训。他说,乡村医生除了要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和对患者极端负责的精神外,还必须掌握好各科诊疗技能,在村里,乡亲们不管是头痛脑热,还是跌打损伤,首先找的就是你。所以,中医、西医都要知道一点;小病大病,疑难杂症,都要懂得一些。不仅乡亲们信赖他,甚至还吸引了不少邻村邻乡的患者慕名前来求诊。
上级要求乡村卫生室要达到“四室一房”标准,而且要四室一房分开设立。继堂村一无厂矿企业,二无对口扶贫,村里没有一分钱收入,单凭村级的资金和上级卫生部门的补贴是难以完成卫生室的改建任务的。卫汉春一方面找村里的仁人志士捐款,另一方面将自己家里准备建房用的红砖、水泥等拖来,解决了资金不足的难题,顺利完成了150多平方米的规范化的“四室一房”建设任务。被大冶市卫生局评为“乡村规范化改建优秀卫生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