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主要内容
第一节主要施工方法
第二节隧道掘进
一、凿岩爆破
二、出渣
第三节隧道支护和衬砌
一、模筑混凝土衬砌施工
二、锚喷支护施工
三、复合衬砌施工(新奥法)
第四节塌方事故的处理
第一节主要施工方法
开挖顺序说明:
一、全断面法
在围岩稳定、完整,开挖后不需临时支护,施工有大型机具设备的情况下,可采用全断面开挖法。
该法特点是:开挖断面与作业净空大,便于大型机具设备的应用,工序简单,各工序干扰少,断面一次挖成,能够较好地发挥深孔爆破的优越性,提高钻爆效果;各种管线铺设便利并较少被爆破损坏,运输、通风、排水等条件均较有利;便于施工组织与施工管理。但是由于应用大型机具,需要相应的施工便道、组装场地、检修设备、足够的能源,因此该法的应用往往受到条件限制。
适用范围:IV~VI类围岩的石质隧道施工。
第一节主要施工方法
二、台阶法
台阶法按上台阶超前长度分为长台阶法(台长50m以上)、短台阶法(台长5~50m)和微台阶法(3~5m)三种。采用长台阶法时,上下部可配属同类较大型机械平行作业,当机械不足时也可交替作业。当遇短隧道时,可将上部断面全部挖通后,再挖下半断面。该法施工干扰较少,可进行单工序作业。短台阶或微台阶二种方法可缩短仰拱封闭时间,改善初期支护受力条件,但施工干扰较大,当遇软弱围岩时需慎重考虑,必要时应采用辅助开挖措施稳定开挖面,以保证施工安全。
适用范围: IV~II类较软或节理发育的围岩。
开挖顺序说明:
第一节主要施工方法
三、台阶分部法
台阶分部法是将开挖面分成环形拱部、上部核心及下部台阶三部分,根据地质好坏,将环形拱部断面分成一块或几块开挖。环形开挖进尺一般不应过长,~。
台阶分部法的主要优点:与微台阶法相比,其台阶可以加长,一般可取1倍洞跨;与侧壁导坑法相比,其机械化程度较高,施工速度可加快;核心土及下部开挖在拱部初期支护的保护下进行,施工安全性好。
适用范围: III~II类围岩或一般土质围岩地段。
开挖顺序说明:
第一节主要施工方法
开挖顺序说明:
,随着推进开挖中核
四、上下导坑法
此法设有两个导坑,先挖出上部断面,然后把拱圈修筑好,在拱圈保护之下开挖下部断面,然后再修筑边墙等。上导坑位置应考虑到围岩压力增长有可能顶部支撑不能拆除,在永久支护修筑之前支撑有一定沉落,因此支撑需架设在设计轮廓线外,并根据地质情况预留沉落量。沉落量的大小,土质隧道为30~60cm,石质隧道为20~40cm。
该法最大优点是施工安全。设两个导坑,运输、通风、排水、管线路布置等都易解决,能拉开工作面,便于使用小型机具。遇地质情况变化,变换施工方法较易。缺点是马口开挖影响进度,并使衬砌质量低,整体性差,边墙与拱脚处封口不易密实。该法工序多、干扰大,施工管理不便,两个导坑也增加开挖费用。
适用范围: III~II类围岩。
第一节主要施工方法
五、上导坑法
上导坑法是导坑法的一种,此法在隧道上部断面设有一个导坑,先挖出此断面,然后按顺序开挖其它部位。
适用范围: III~II类围岩的洞口段辅助开挖。
开挖顺序说明:
第一节主要施工方法
六、侧壁导坑法
侧壁导坑法包括单侧壁导坑法和双侧壁导坑法。与台阶法开挖相比,侧壁导坑法尤其是双侧壁导坑法开挖引起的地表下沉量较小,因此特别适用于扁坦大跨度浅埋隧道开挖。施工时,需注意临时支护结构要坚固可靠、及时,必要时用“先撑后挖”方式进行开挖(如插板法等)。
该法优点是安全可靠,坑道暴露时间短,开挖面小,对围岩扰动小。衬砌为先墙后拱,质量较好。但施工进度慢,导坑多,造价高,通风排水困难。
适用范围:地质条件较差、断面大、地表沉降需要控制的场合。
单侧壁导坑法双侧壁导坑法
(中壁墙法)
注:图中数字为开挖顺序。
第二节隧道掘进
a
垂直楔形掏槽
1-掏槽眼;2-辅助眼;
3-帮眼;4-顶眼;5-底眼
一、凿岩爆破
凿岩爆破是隧道施工中较关键的基本作业,其主要内容包括炮眼参数确定及炮眼布置、装药、起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