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死亡美学》读后感.docx

格式:docx   大小:16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死亡美学》读后感.docx

上传人:乘风破浪 2018/11/15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死亡美学》读后感.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死亡美学》读后感

穿梭于图书馆的哲学类书籍中,有种说不出的感觉。说实话,对于“哲学”一词,我总觉得它专属于那些哲学家,与我们这些生活在凡间的小辈是风马牛不相及的。可是,当经过它的身边时,我的眼光却无法离开了。
《死亡美学》,陆扬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引言
“死亡促使人沉思,为人的一切思考提供了一个原生点,这就有了哲学。死亡促使人超越生命的边界,臻求趋向无限的精神价值,这就有了伦理学。当人揭开了死亡的奥秘,洞烛了它的幽微,人类波澜壮阔的历史和理想便平添上了一种崇高的美,这也就有了死亡的审美意义。”这是显示于《死亡美学》这本书的封面上的文字,概括而简练的引出了死亡与美的关系。
人类怎样以他们的自由精神来超越对死亡的恐惧和困顿?怎样才能使我们宛如流星的短暂生命变得灿然生动起来呢?
死亡的审美价值从根本上说,在于人类怎样以他们的自由精神来超越对死亡的恐惧和困顿,本书以死亡的美学角度为出发点,用充满哲理和诗歌一样的语言探讨了中、西方文化中的生死观念以及死亡与崇高、悲剧、宗教、灵魂鬼怪世界的审美关系,并解析了死亡的现代意识和种种***现象。
翻阅完整本书后,第一个感觉便是,原来,死亡比想象中的美。
我们会****惯性的把“美”与“好”两字组合为一个词“美好”,但在读完这本书后,我认为死可以被认为是美的,但却并非是美好的。
就崇高而言,崇高是一种悲壮的美。它作为一个特定的美学范畴,就其外在形态而言,是一种排山倒海的神秘力量,它甚至未容我们思索,便如风卷残云一般,挟带着我们卷入了惊涛骇浪;就其在人类心理中的表现而言,它使人感到痛苦,感到恐惧,然而更使人感奋兴起,令意识冲破形相的禁锢,而向无限和永恒延伸,从而展示出一种伟大的人格精神力量的美。这显然正可阐释死亡的恐怖和人对这恐怖力量的抗衡和争斗。对死亡的超越因此成为崇高的形式。真正的崇高不在自然界,它存在于我们的心中。
就悲剧而言,书中主要讲析了死亡在悲剧这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中的功能与地位。在戏剧中,作为悲剧这一类型的文学作品,其内容与死亡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其悲剧性往往是通过死亡来得以体现的。但是在大多数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其死亡并不是真正的目的,真正的目的在于生,在于通过死亡来揭示生存的真谛,死亡调节着整个悲剧的情调和气氛,它制造悬念。引起观众情愫随着它大起大落。它还将悲剧人物驱入绝境,在生存价值的巨大危机中,逼使他去思考生与死的根本问题。因此,死亡作为悲剧之一举足轻重的艺术手段,它的审美功能也是无可代替的。
就宗教而言,宗教是人类对死亡的一切超越形式中最为原始的,也是最为精致的一种。
本书主要从道教、佛教、基督教三方面讲解了死亡在其中的含义。在道教里,它讲求的是要在今生今世实现永生的梦想,它认为***不死,而非灵魂不死。在佛教里,讲求的是大生大死,有着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口号。在基督教里,讲求的是给苦难人生展示出一种永生的希望,是一种不但包括***,还包括精神的复活。
就灵魂而言,灵魂的观念体现的是人们对死亡困顿的一种超越和升华,其中包含着形态各异的人文内容。这些内容中有真的感悟,也有美的感悟。因为美从其根本上说,当是一种超乎一切官能刺激之上的快感,它是超越的。所以,人们往往会在***死亡之后,赋予其灵魂,认为***可以消亡,而灵魂则是不灭的。灵魂是生命的本体,也是人生的价值所归。由其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