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高原寒区野战生存范例.doc

格式:doc   大小:33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高原寒区野战生存范例.doc

上传人:phljianjian 2018/11/21 文件大小:3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高原寒区野战生存范例.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高原寒区野战生存范例
——1950年骑兵先遣连进军西藏阿里之生存经验
关于寒区野战生存,美国陆军2000年版的《生存手册》中有“极地生存”的专章进行阐述;英国皇家特别空勤团(SAS)的生存教官怀斯曼著的《生存手册》一书中也有“极地地区”一节进行介绍。而我国有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喜马拉雅、帕米尔,喀喇昆仑等高原寒区,平均海拔6000m,在这里发生过巾、印,巴之间的军事冲突,被称为“世界最高的战场”。
曾指挥过克什米尔锡亚琴冰川争夺战的巴勒斯坦前陆军参谋长阿齐兹·风格说;“在冰川上,首先得争取活下来。这时,真正的威胁不是敌人,而是极端恶劣的环境。”
1950年,我解放军独立骑兵师先遣连进军西藏阿里的艰苦历程是我军高原寒区野战生存的突出范例。他们翻越海拔6420m的昆仑山和海拔7615m的冈底斯山的东君拉达坂,最后到达了阿里首府噶达克。在数千公里的行军途中,这支英雄的骑兵先遣连在住、行,吃、自救等诸多方面创造了被称为“生命禁区”的高原寒区野战生存的成功经验。本文即从这几个角度阐述说明,冀望对今天的人们有所裨益。
住:从帐篷到地窝子
在藏北漫长的冬季中,平均气温在-35℃左右,因此“住”的困难对骑兵先遣连来讲是排在首位的。
出发前携行的单薄帐篷早被两个多月的艰苦行军中磨得千疮百孔。根据连里维吾尔族战士的建议,骑兵先遣连决定挖地窝子当营房。在冰天雪地的永冻层上,镐头刨在地上只是一个小白点,于是战士们就用火烤。冰层烤化一层挖一层,战士们称此为“层层剥皮”。镐头不够用,就用牛角代替。在左齐将军的回忆录中写到:“地窝子4间,马棚8座,掩体19个,交通壕249米,碉堡2座……”从工事数量可以看出,这些戍边官兵当时克服了多少困难!
外国军队寒区生存教材中曾讲到,露营时筑“雪墙”可避风寒,这是寒区生存的又一技巧。骑兵先遣连战士杨天仁在途经十里达坂时和战马一起被风卷下了山谷。摔昏的杨天仁之所以没有被雪掩埋和冻死,是他那匹忠勇的“白龙马”一直站在迎风面,像雪墙一样为主人阻挡风雪。杨天仁活了下来,而“白龙马”却牺牲了。
火与柴,也是高原寒区生存中不可缺少的。在藏区,牛粪是最好的燃料。然而大雪封山,在一米厚的积雪中,牛粪难以寻找。骑兵先遣连官兵只能收集一种叫“扎麻”的荒漠植物来代替。为此,连队指挥员李狄三还编了一首《打柴歌》:“背起那个毛绳去打柴,众位战友跟我来,心中好愉快。咱们打柴比赛看谁快,不怕冷来不怕刺,打柴为战备,备战多打柴……。”
行:克服雪盲,用冰镐、军毯开冰路
读军旅作家公丕才的《天殉》一书可知,1950年我军进军阿里时没有详细的地形图,只有一张陈毅元帅托人在香港买的1:400万的英文版西藏地图。但这幅地图只标有阿里地区首府所在地噶达克和几个湖泊的位置,对行军作战起不到作用。也就是说,这是骑兵先遣连在没有任何地图导向,完全陌生条件下的一次艰苦行军。
部队在行军中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雪盲。在雪地行军的第一天,许多战士的眼睛就被雪光照得红肿起来。宿营后许多人的眼睛仍感疼痛奇痒,泪流难止。第二天,队伍里的很多战士就开始出现雪盲。第三天已有半数以上的战士走出帐篷后,望一眼雪地就什么也看不清了。提前派出的侦察小组以及全连战士大都只能拉着马尾巴前进。因看不清道路,先遣连官兵摔伤的越来越多。
恰巧炊事班的几个炊事员由于在做饭中抹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