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谁人不识宁高宁》读后感.doc

格式:doc   大小:32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谁人不识宁高宁》读后感.doc

上传人:乘风破浪 2018/11/23 文件大小:3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谁人不识宁高宁》读后感.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谁人不识宁高宁》读后感

初看《谁人不识宁高宁》这本书的书名,读者们肯定会强烈地感觉到“很霸气”——不是作者故意起了一个“很霸气”的名字以吸引读者注意,就是宁高宁这个人本身就“很霸气”,然而实际上,这些都不是书名的本意。
这本书写的是宁高宁这个人,主题却是发现中国职业经理精神的价值。
作者韦三水直言,宁高宁的职业发展故事以及商业智慧和思想,之所以能够让人们感受到强烈的震撼,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中国国有企业群落里乃至整个中国商界里都严重缺乏一种职业经理的精神和价值观。从最基层的员工最终成长为红筹大班与职业经理人,从永达利到华润创业再到中粮集团,宁高宁却始终如一地做到了这一点。
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在为《谁人不识宁高宁》作的序中提到,这本书最吸引他的不是“中国摩根”凭借资本力量加速产业整合的故事,也不是如何确立有长远规划、坚定方向的战略定位和切实可行、可以度量的管理体系的经验,而是作为企业领导人,应该如何“从团队第一、集体力量、凝聚人心开始,营造一个环境,营造一个文化,来推动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改革和优化”,这是宁高宁最有价值的探索。
18载华润路
宁高宁来到华润,纯属偶然。那一年宁高宁拿到美国匹兹堡大学的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之后来到香港,帮朋友收购一家银行。结果银行没买成,人却留在了香港。1986年的华润,正处于调整时期。“先是在企业发展部做了3年,然后到华润的一家上市公司,当时叫永达利,很小的一家公司。当时问题比较大,差一点把它卖了。”就是宁高宁所说的差一点卖了的永达利,后来在宁高宁手中一步一步做大,成为今天无论影响还是盈利都在华润占相当分量的华润创业,出乎许多人的意料。
1990年,宁高宁出任华创董事总经理,1996年出任华润副总,次年增补为常务董事。1998年再次升迁,为集团副董事长。1999年,出任华润创业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华润(集团)有限公司及中国华润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华润北京置地有限公司主席。
2001年以来,宁高宁率领香港华润集团在内地展开了一连串的策略性并购行动,横跨房地产、零售业等主体行业,目标都直指行业领袖地位。他凭借资本的力量开创出华润巨大的发展空间,加速了国内产业整合的步伐。人们将他称为用资本整合产业的探索者。
在一次零售连锁的战略研讨会上,众人一致要求介绍华润战略,宁高宁直截了当地表明“现在没什么可以讨论的竞争战略,只有整合”,没有遮遮掩掩。以并购手段完成垂直整合,迅速形成规模,是宁高宁的整合思路之一。他的目标是,“所涉足行业,华润必须能进入前3名。”他说,只有成为行业领导才能对商品市场有控制力、对资本市场有号召力。
“空降兵”宁高宁
空降兵不好做,特别是到规模庞大的、业务多元的、处于转型的国有企业,空降兵更是不好做。2004年,宁高宁“临危受命”,从华润被调任到中粮,全面接替退休老总周明臣的职务。
对宁高宁而言,这不仅仅是一次从组织到架构、从文化到理念的巨大改变,更是一项艰巨的挑战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让一个有着深刻西方教育背景的人来掌管一个很“土”很“传统”的国有企业,并要调和当中的差异和鸿沟,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宁高宁知道,要么驾驭好中粮这头大象,让它继续有力、尽情地起舞,要么就是被大象甩下身来,弄不好还会被踩踏、误伤。宁高宁的这次“空降”注定将上演一场精彩可期的好戏,意义非同寻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