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突发事件中的舆论失焦现象及其启示[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广大民众依靠互联网极大地提升了自己的知情权、话语权,舆论难以被一方主导。因而在突发事件处置和舆论引导中,必须坚持事件处置与舆论引导统一,抢先发布权威信息,整合主流媒体与自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及时应对谣言。[关键词]突发事件;舆论失焦;主流媒体[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129(2016)08-0130-08 2015年6月1日,长江湖北监利河段发生一起特大安全事故,被称为“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在突发事件频发的今天,该事件发生后随即引发公众关注,事故中伤亡人数及幸存者情况更是牵动人心。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公众依托互联网络纷纷表示哀悼、发表评论乃至提出质疑等等。关于该事件的舆论爆发与事件本身发生存在极短的时间差。因此,事件的舆论引导则需要相关人员反应迅速、及时应对。在该事件发生和处置过程中,舆论引导工作较有成效,对事件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然而,在事件发生后,笔者对该事件进行将近一年的关注,客观分析后发现事件中存在舆论失焦现象,即舆论难以被一方主导,并越来越偏离事件的中心议题。这一现象的产生会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工作产生负面影响,从而不利于事件的整体处置。因此,本文对突发事件的舆论失焦现象进行必要探讨,以求证方家。一、“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中的舆论失焦现象失焦,原是摄影术语,是摄影中的一种拍摄技法。清晰的成像对应着一个固定的焦距,若超出这个焦距,物体的成像就会模糊,从而产生失焦现象。借此概念,笔者认为舆论失焦现象是指由于网络发展,公众知情权、话语权提升,事件中舆论难以被一方主导,使得舆情演变的主体脉络呈现多极化发展,以至逐渐偏离事件的中心议题。 2015年6月1日21:30分左右,载有456名乘客的”东方之星”号客轮在长江湖北监利段倾覆。6月2日早上,沉船消息开始通过各大媒体发布。从6月3日起,媒体对事件的报道主要集中于救援、领导关注以及事故原因,并跟进披露死亡、失踪人数。关于该事件的相关信息滚动播报,与事件相关的各主体均有涉及,为公众提供了多种议题,加之网络新媒体的推动传播,该事件的舆论朝多个方向迅速展开,失焦现象越来越明显。(一)典型英雄人物塑造话题分散在建国至改革开放前灾难新闻报道强调新闻道德教化,2003年非典危机后,该类事件报道侧重体现“人文关怀”[1]。典型英雄人物的塑造具有表现人文关怀和进行新闻道德教化的双重作用,因此报道中常常需要塑造典型的英雄人物,这被作为传统媒体报道的常规动作。但在网络媒体发达的今天,公众并不满足于接受被塑造的人物形象,而是更期待事件中人物的真实还原。同时,借助网络平台,围绕典型英雄人物的话题很快生成并具有极大的传播空间。在“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中,媒体将潜水救援人员官东作为典型英雄人物进行报道。在救援期间,官东冒着生命危险连救两人,以正面典型形象出现在公众面前。在2015年6月19日,湖北省为官东增报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同时此前官东的老家安徽省也为他申报了该荣誉。至此,救人英雄与全国道德模范的荣誉挂钩,引起了舆论导向的变化,引发了对相关部门大肆宣传以及对道德模范评定的质疑(笔者并不反对宣传官东,官东应该是英雄)。主流媒体塑造官东这一典型人物为公众提供了话题,人们从关注官东的救援状况到关注其道德高低,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