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水利局毕业实习报告
篇一:枣庄水务局毕业实习报告
毕业实习报告
实习地点简介
枣庄市台儿庄区水务局主要负责全区农田水利建设规划、质量监督;并负责水利工程设施的维护;水政执法和全区的防汛抗旱工作。台儿庄全区城乡已建成以光缆为主,数字微波为辅,集语音、数据、多媒体业务为一体的通信,城乡电话全部进入国内国际自动,随时能与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话联络。区内有35千伏变电所4座,供电容量47,000KVA,110千伏变电所2座,供电容量140,000KVA。并有3万千瓦热电厂一座。
农业资源丰富。台儿庄区是全国商品粮生产基地和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全区形成了“三水”农业、桑蚕、食用菌、瓜菜、林果、畜牧六大主导产业,有涛沟桥大米、仙芝牌蘑菇、张庄蜜桃、邳庄河蟹、运河甲鱼、张家狗肉等20多个名优农产品。工业经济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全区形成了以煤炭、建材、化工、轻纺、酿造、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电子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布局合理,具有一定规模和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产品600多种。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流通、服务、深加工、外向型、科技型等7类民营经济群体。对外经贸异常活跃。全区出口商品发展到16类近60个品种,产品销往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规划兴建了以“台湾工业园”为主的工业经济园区,台湾商业街、欧式商贸街和台儿庄批发城等已形成规模优势,辐射周边3省8个地市。
台儿庄区委、区政府作出了“全民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确立了“解放思想,放宽政策,创造优良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国有、集体、民营经济一齐搞,努力构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开放、大引资、大招商格局”的工作思路,以最优惠的政策、最优良的环境、最优质的服务。勤劳、朴实的台儿庄人民愿与海内外朋友一道,共谋发展大计,共创美好未来,在这块英雄的土地上再创新的辉煌。
实习内容
(一)熟悉新环境初来乍到
对水务局的各方面情况都不了解,我必须要熟悉环境,然后才会有效地实习,向前辈们学习工作经验。首先,我积极向前辈打听林州的历史、现状,并通过络、书刊杂志收集相关资料、信息。经过几天的认真研究,我基本上熟悉了林州市的大致环境。其次,阅读了水务局内部大量的资料,基本清楚了宣传部的工作职责。在前辈们的热情帮助下,我对水务局近几年来的工作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水务局的有了更多的了解。最后,积极地帮助前辈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增加前辈们对我的好感。经常主动地打扫卫生、端水、整理文件等等,积极地融入他们的生活工作圈子里。加上我的乐观开朗、勤快主动,很快我就和前辈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经过一个多星期的磨合,我基本上对台儿庄水务局的工作环境有了充分的了解,这为我以后的实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了解台儿庄水务事迹
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四月,大水。岁大饥,人多饿死。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是年,淫雨连绵,禾苗豆黍漂没无余,民不聊生。至次年春,病死饿死者无数。
民国九年(1920年):是年,淫雨四十五天,台儿庄发大水十三次。粮田绝产,房屋倒塌,人畜死伤无算。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七月,黄河决口,运河两岸水淹两年,民多出走行乞度日。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三月,山东省南运河复堤工程处对台儿庄至韩庄运河两岸复堤,至次年一月初竣工,两岸复堤长各三十一公里,完成土方约二十七万方。
1949年:春,治理引龙河。兰陵县十三区(驻今张山子镇唐庄村)组织民工两千人,对引龙河下游段进行了开挖、展宽治理。
1950年:春,大沙河筑堤。兰陵县四区(驻抗埠)、马兰屯乡民工从龙口村向北筑大沙河西堤至河湾村。自此大沙河有堤防保护。10月,中央人民政府发布《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地处淮河流域之内的台儿庄人民在于水旱灾害的斗争中受到了很大鼓舞。
1952年:春,治理龙河。兰陵县一区(涧头集)民工二千五百人,对龙河进行进行治理。四月,参加山东省“导沭整沂”工程施工的兰陵县第四区梁庄(泥沟梁庄)民工、共产党员宋礼忠被评为“华东水工特等模范”;兰陵县第五区(南洛村)民工、共青团员朱德林被评为“华东水工一等模范”。
1954年:春,治理小季河。当时小季河亦称青年河。
1955年:夏,运河大水,北岸漫灌至南洛以至泥沟一带,台儿庄镇及周围与运河之水连成一片。是年,水电部治淮委员会对韩庄运河、伊家河进行实地勘察。两河河槽已经基本淤平,两岸堤形不显。
1956年:山东省济宁专署治淮指挥部向水电部及治淮委员会申报了《伊家河治理工程初步设计规划》,后获批准。峄县人民委员会于当年10月至12月和1957年三月至六月两次组织民工二万二千五百余人对伊家河全面治理。是年,兴建伊家河涵洞,台儿庄区水利建设首次使用水泥(长白山水泥)。
1957年:台儿庄遭受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