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章 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1、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  《论灵魂》是历史上最早系统论述心理学思想的著作。
3、  心理学真正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科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心理学研究室开始算起。
4、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
   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的关系:一方面,认识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对一个事物有所知,才能有所感,即只有对客观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才能引起一定的情感。另一方面,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这种作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它可以加强或提高认识过程的积极性,提高人们认识活动的效率,也可以降低认识过程的积极性,甚至起到阻碍的作用。
   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一方面,认识过程是意志过程的前提。人只有认识了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才有可能在进行意志活动时正确地确定自己的目的,选择实现目的的途径、方式、方法等。另一方面,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意志使人在认识过程中更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不断克服困难,使认识更加深入。
   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积极愉快的情感可以提高人的活动的积极性,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消极不愉快的情感会降低人的活动的积极性,削弱人的斗志,妨碍意志活动的进行。第二,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意志坚强得人可以控制消极的情感,不畏困难,在逆境中干出一番大事业。相反,如果一个人意志薄弱,他就会被消极的情感所左右,最终将一事无成。
5、  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就是探索心理学的规律。
6、  影响人心理的因素有三类:第一,环境因素,就是所接触到的周围事物的变化;第二,机体因素,比如体温高低或饥渴等;第三,心理因素,即心理对心理的影响,比如昨天发生的心理对今天发生的心理的影响。
7、  人的心理的特质即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8、  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一)      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第一,为辨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的依据,同唯心主义做斗争;第二,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学科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第三,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二)      心理学研究的实践意义:第一,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去影响人的心理;第二,能更有准备的对待人的心理;第三,使心理因素发生最佳影响。
9、  心理学研究的原则:(一)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的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二)发展性原则,辨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三)系统性原则,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四)进行心理研究时,研究的选题、使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研究者的身心发展,而应该符合教育的原则。
10、心理学研究的方法:(一)观察法,即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二)实验法,即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的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三)测验法,即通过标准化测验来研究个体心理或行为差异的方法。(四)调查法,是指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问题。(五)个案研究法,即对单一研究对象的某个或某些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研究的方法,也称个案法。
11、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一)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经验)的科学。(二)机能主义心理学——美,詹姆士——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认为意识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三)行为主义心理学——美,华生——主张研究行为。(四)格塔式心理学——惠特海默、勒温——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五)精神分析心理学——奥地利,弗洛伊德——研究无意识现象。(六)人本主义心理学——美,马斯洛、罗杰斯——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人有自我意识,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他们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七)认知心理学——奈塞——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处理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分析、贮存、转换并加以利用。
第二章 心理学的生理基础
1、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2、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它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组成。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和信息的机能。
3、不应期:指神经细胞发生一次冲动之后,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对任何刺激不做反应了。
4、人的神经系统可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5、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底部位,它的基本功能是进行反射活动和传导神经冲动。
6、人脑包括脑干(延脑、脑桥、中脑、间脑)、小脑和大脑。
7、大脑皮层是脑的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