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代县历史沿革.doc

格式:doc   大小:26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代县历史沿革.doc

上传人:小点 2018/11/26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代县历史沿革.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代县沿革
代县早在新石器时期,即有人类定居。《代州志》载:西周(周礼)属并州,春秋为晋地,战国归赵。秦建县,曰广武(今阳明堡古城村),先属太原郡,后改属雁门郡。两汉魏晋因之。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始移雁门郡南度勾注,治广武(由阴馆移今代县古城村),故曰曹魏置郡(领八县)。东晋十六国时先后为汉(刘聪)、后赵(石勒)、前燕(慕容隽)等六国更迭占有。后魏(广武396年入后魏)为司州、肆州雁门郡地。孝明帝元诩时(公元514-528)将雁门郡治与广武县治一并移于上馆城,亦曰广武。东魏、北齐亦然。
后周大象元年(579年)移肆州(今忻州)治此。其时广武城(今代县城)为州、郡、县三级治所。隋开皇五年(585年),改肆州为代州,(即代州广武县),18年(598年),因广武县名犯太子杨广讳遂改称雁门县,大业初(约606)又改代州为雁门郡。隶冀州(领五县)。唐武德元年(618年)又复曰代州(废雁门郡),天宝元年(742年)亦曰雁门郡,乾元(758年)复称代州,(领五县)。中和二年(882年)置雁门节度治此,隶河东道。五代(梁、唐、晋、汉、周)先后归后唐、后晋、后汉、北汉,皆称代州雁门县。北宋亦称代州雁门县隶河东路(领四县)。金因之(亦曰震武军)隶河东北路。元曰代州(中统四年1263年取消雁门县),至元三年(1266年)隶九原府(代州辖崞、代、台、坚四州),次年废九原府,代州隶太原路,大德九年(1305)太原路改为冀宁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为县,始称代县。八年复为州。(领台、繁、崞)代州隶属太原府。清初称代州,隶太原府,雍正二年(1724)升直隶州,直属太原布政司。(代州领三县)。民国元年(1912)废州称代县,属山西省,三年置雁门道,本县属之。十六年废道属省。
简言之,代县秦建县曰广武,曹魏置郡曰雁门,隋设州,称代州直至明清。所以代县的隶属名称是:太原郡、雁门郡广武县,司州、肆州广武县,代州雁门县,太原府代州(明),山西布政司代州(雍正),山西省代县。
“春秋时晋地,战国时赵地,秦为太原、雁门二郡之境,两汉魏晋因之,后魏亦为雁门等郡地,后周移肆州治此。隋改为代州,大业初曰雁门郡,唐复曰代州,天宝初亦曰雁门郡,乾元初复故,中和二年置雁门节度治此,五代末属于北汉,宋仍曰代州(亦曰雁门郡)全因之,亦曰震武军,元曰代州(以为治雁门县)明洪武二年州废为县,八年复曰代州,领三县)。
(参阅《代州志》、《代县志》、《读史方舆纪要》)王杲升
古雁门关
《代州志》载:“古雁门关在州西北五十里,即太和岭口也,在勾注山巅称谓陉岭之险者。方舆纪要:雁门关旧名勾注,亦曰西陉,在今关西数里。”又引《河东记》:“勾注亦曰陉岭”“以山形勾转,水势注流为名,今土人名曰北斗,山有七峰为斗”由此证明正是我县太和岭口与白草口之间的铁裹门处的古关。《吕氏春秋》记“天下九塞,勾注其一”可知起于先秦。
山西大学黄土高原地理研究所靳生禾教授和《山西地图》杂志主编谢红喜合作,通过系统考证和野外考察(铁裹门处)认为:“春秋战国并称勾注塞,‘塞’是‘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别称。汉魏时称雁门塞,北朝虽有西陉之称,唐宋复作西陉或西陉关。雁门关的历史年龄应予重新认识,它不是始于学术界传统说法的隋唐,也不始于北朝,而是始于比这早大约10个世纪的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间。”
勾注塞系人工凿成,底宽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