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军魂100]克里米亚战争:俄欲欺弱国反遭西方痛殴
2014-03-03 13:21 凤凰新闻客户端42
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毫不掩饰自己对于奥斯曼帝国的野心。他多次表示“土耳其应该死去,而且一定会死去”。走向暖水进入大洋是俄罗斯自彼得一世以来的强国梦想,1783年将克里米亚半岛并入自己的版图之后,俄罗斯就将目光转向了黑海海峡,由此进入地中海。
但俄国的这一胃口惊人的独霸企图自然为英法所不能容忍,俄国的进逼就意味英国和法国在地中海地区利益的损失。整个19世纪,英国在地中海的主要地缘战略任务就是把俄罗斯海军关在黑海,也正因如此,衰弱的奥斯曼帝国一直能够苟延残喘。
在英法的支持下,奥斯曼帝国苏丹拒绝了俄国的最后通谍。随后俄国宣布同奥斯曼帝国断绝外交关系。
1853年7月3日,俄国出兵8万人占领了在奥斯曼帝国的属地——多瑙河两公国——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并拒绝了苏丹提出的撤军要求。10月16日,奥斯曼帝国政府向俄国宣战。这样,第九次俄土战争开始了,对于俄国人来说,这是实现传统野心的战争,对于土耳其人来说,这是生死存亡的战争。
1854年3月27日和28日:英国和法国正式向俄罗斯宣战,从而使俄土交战发展成了一场俄国和英法为争夺巴尔干和黑海的大战,本来是俄罗斯与奥斯曼两个黑海沿岸的帝国之战,变成了维也纳体系之后的欧洲大战。当时的世界海洋的绝对霸主英国海军和世界第二的法国海军组成强大的联合舰队,穿过博斯普鲁斯海峡,进入黑海。
此后战区迅速扩大,战争不仅在黑海、巴尔干和高加索进行,而且扩大到波罗的海、白海甚至远东。俄国在外交上陷于完全孤立,军事上面临优势敌人从各个方面发动的进攻。英国、法国和奥地利在维也纳签署反俄同盟,奥地利和普鲁士也签署了防御联盟协议,迫使俄罗斯从多瑙河撤军,而撒丁王国(几年后意大利统一的核心和前身)此后也加入了英法方作战。
到1854年8月,联军从俄国手中完全夺取了黑海制海权,1854年9月中旬,联军出动6万多名士兵和3个攻城炮兵团在克里米亚半岛的叶夫帕托里亚登陆。9月20日,双方在奥玛河畔进行第一次陆战,俄军一败涂地,溃不成军,退向俄国黑海舰队的主要基地塞瓦斯托波尔。
9月25日,联军进抵塞瓦斯托波尔,开始了长达近一年的围攻战。联军在这段时间里用2587门大炮倾泻了238万1042发炮弹,摧毁了俄军的全部工事。在近一年后的1855年9月8日,英法联军在围攻349日后终于攻克塞瓦斯托波尔,俄国败局已定。在此前的3月2日,绝望的沙皇尼古拉一世已经服毒自尽。
1856年3月30日,继任的亚历山大二世被迫与奥斯曼土耳其、法国、英国、撒丁王国和奥地利、普鲁士签署《巴黎条约》,正式结束克里米亚战争。俄国被迫接受了苛刻的条件。和约禁止俄国在黑海拥有舰队和海军基地,俄国放弃所有占领地区,奥斯曼帝国的领域得到保证,黑海变成了一个向各国开放的公海。
战争的结果,俄国从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上跌落下来,加深了俄国国内危机,迫使沙皇政府不得不进行农奴制改革,也间接导致沙俄向美国廉价出让了阿拉斯加。同时,它也从政治上改变了欧洲列强之间的地位和关系,普鲁士、撒丁王国借此崛起,德意志和意大利两个新的统一国家即将出现在国际舞台上。
克里米亚战争是世界史中的“第一次现代化战争”,从军事和科技上看,线膛枪、爆破弹、蒸汽铁甲船、水雷这些新武器新科技第一次被使用。电报首次在战争中被使用,火车首次被用来运送补给和增援。野战医院、红十字会、天气预报、战地记者甚至香烟也在这场大战中诞生。
年轻的俄军炮兵军官、未来的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在奥玛河高地的战斗中目睹了冲锋的俄国士兵在400米的距离上就被敌人子弹准确地打翻在地却毫无还手之力。因为俄国士兵的步枪的有效射程只有200米!土耳其和英法联军的线膛枪共杀伤俄军10729人,其中死亡达5000人以上,而只付出了710人阵亡的代价。
克里米亚战争表明,随着枪炮射程和火力密度的增大,陆军战术发生了重大变革。在先进的枪械面前,纵队突击(既所谓的“排队枪毙”)战术已落后,新的战斗队形——散兵线取而代之。在进一步显示炮兵重要性的同时,也迫使军队必须在距敌较远的地方展开,同时进攻前实施强有力的火力准备成为必须。除了陆军和海军战术,筑城学和部队的工程保障等方面也都增添了许多新内容。
许多新的战争手段登上历史舞台,技术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而在此之前,人力被认为是决定因素。俄国的技术力量比较薄弱,军队基数庞大,因此在新军备竞赛中是最落后的。
恩格斯在评述克里米亚战争时说:“克里木(即克里米亚)战争的特点就是一个采用原始生产形式的民族同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恩格斯还指出:“现在沙皇政府遭到了惨败……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