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从《碧玉簪》到《韩非子》
摘要:新编历史越剧《韩非子》无论从音乐、表演、舞台美术上都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意,实现了对越剧传统模式的突破,是了解现代越剧发展的绝佳案例。本文以对比的视角分析了传统越剧《碧玉簪》和现代越剧《韩非子》,力求通过《韩非子》的进步和超越,说明越剧——这一传统剧种正在经历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戏曲;越剧;碧玉簪;韩非子
2008年上演的新编历史越剧《韩非子》以其大气的选材、高品位的舞台设计受到了观众和媒体的一致好评。同样是历史剧,同样是以女小生为特色的越剧,但是细品《韩非子》、重赏《碧玉簪》,我们可以真实的感受到中国越剧舞台的飞速变化。本文将从音乐、表演、舞台美术以及《韩非子》对以《碧玉簪》为代表的传统模式越剧突破几方面做简单比较,以求了解现代越剧舞台的发展情况。
1 突破传统模式
风花雪月、才子佳人、委婉清丽的唱曲、缱绻缠绵的情思,这些元素构成了越剧经典的审美风格。《碧玉簪》通过李秀英和王玉林由倾慕、婚变直至误会解除的大团圆结局故事体现出来。越剧经过100年的发展,其审美风格也一直定格在婉约、阴柔之美上,并几乎成为越剧题材难以突破的框架。而《韩非子》就是在这一点上寻求突破。除了宁阳和韩非的爱情戏体现了越剧的本色之外,该剧与以往“才子佳人”的套路大相径庭,故事发生在秦国统一六国前夕的历史大变局中,把这样一个剧目演绎成越剧,最大看点就是婉约柔美的越剧如何表现宏阔的先秦历史。主角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这个人物有着时代的复杂性,是个矛盾的综合体,又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含量,要在越剧舞台上体现韩非,难度也很大。但是令人惊喜的是,《韩非子》以强烈的时代意识和现代手法,突破了才子佳人的传统模式,注重发掘传统戏曲人物的真、善、美,使纤细单纯的越剧变得丰富多彩、婀娜多姿,达到了一种诗意与豪迈、委婉与荡气回肠相交织的艺术效果。
2 音乐
说到越剧,则不可不提它的音乐。越剧以唱见长,它脱胎于说唱,长期以来形成了以歌唱为主的特色与风格。音乐是越剧这一剧种的主要标志,是越剧艺术的灵魂,是塑造人物形象、交待剧情、展开戏剧冲突等的重要手段。越剧的唱腔曲调抒情优美、清丽婉转;在伴奏音乐上,尽量避免强烈的打击乐,力求明快流畅、悠扬动听。《碧玉簪》作为经典传统剧目,在音乐上十分有代表性。如其中李秀英为王玉林盖衣一段,大段的唱词展示了李秀英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再如李秀英婚后归家与母亲二人的大段对白也恰到好处的表现了李秀英既要隐瞒夫家对自己的慢待又要向母亲说谎时的内心痛苦,可以说在这一段中将李秀英与其母两个形象都塑造得惟妙惟肖,将观众的心牢牢抓住。除此之外,在乐器的伴奏方面,即使在冲突激烈的情境中,仍然以越剧惯用的丝竹乐作为伴奏的主体,将抒情效果完全体现,婉转动听,是越剧音乐典型的表现手法。《韩非子》上演之后,观众对音乐的普遍反映是“好听”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
“婉约”、“抒情”等词语,可见《韩非子》的主创对其越剧音乐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在保持“越”味基础上,音乐加强了旋律性。扩大音域;唱腔上加强力度运用,抑扬顿挫,收放自如,富有弹性,跌宕起伏;伴奏方面增加了部分西洋乐器,增强了表现力。“素衣死谏”的唱段高低音之间起伏较大,旋律性得到了加强,且韩非的扮演者钱惠丽突破了徐派高亢的唱腔风格,尤其在像“素衣死谏”这样快速的唱段中更加注重嗓音的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