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论川端康成的美学观.doc

格式:doc   大小:37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论川端康成的美学观.doc

上传人:fy3986758 2018/11/28 文件大小:3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论川端康成的美学观.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10中文本二石思恩学号:105103101013
摘要:川端康成善于以丑衬美,即用反衬的方式来突出美,以丑为背景,用以衬托美的本质。他别出心裁地从“悲哀”中挖掘美,从“颓废”中挖掘美,从“丑陋”中发掘美,让读者体会到美的深层意义和价值。本文试从他的孤儿遭遇,惨败爱情,动荡时代以及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四个方面探索其美学观的形成。
关键词:川端康成美学观以丑衬美
在美学中,“丑”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而又颇多歧义的概念。主要有四种虽有联系却又不尽相同的含义:第一,是在美与丑相比较,相对立的意义上,把丑视为美的对立面,确认为美的负价值,这是对丑的一般的,抽象的哲学概括。第二,是针对文学艺术中丑的人、事、物来说的,这些丑的对象在艺术作品中不是作为美的陪衬,就是因为在形象中渗透着艺术家否定性的审美评价而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为对其现实存在的否定,因为具有了正面的审美价值。第三,就事物或艺术品的表现形式而言的,一切有乖于常态的形式和表现,都被视为丑。第四,近代一些美学家和艺术家认为,人们对美的欣赏和表现已经过时过滥,他们在美中发现丑,进而呼唤丑,把丑看成美的特定形态,甚至是最高级的形态。[1]而川端康成就把美学中的“丑”运用到淋漓极致,他认为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川端康成不是仅仅把丑与美鲜明地对立起来,同时还竭力在丑中发现美,丑比美更能揭示内在的真实,更能揭发深刻的美感。本文认为川端康成“以丑衬美”的美学观是以他自身性格的独特之处为奠基的,而他的性格又是由家庭悲剧,爱情悲剧和时代文化形成,其成因由四个方面组成。他在孤儿时期的体验和在受到惨败爱情、动荡时代、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影响中形成了美与丑﹑理想与现实﹑道德与世俗的强烈对比,从而使美得到更深刻的体现。他的作品《参加葬礼的名人》,《伊豆的舞女》,《雪国》以及《睡美人》都是通过反映丑来鞭挞丑和揭示丑,通过丑的表象让人们去领会其背后的崇高而伟大的美的内涵。
一、凄冷人生孕育出美丽心灵——孤儿遭遇的影响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童年是人的一生中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童年经验是一个人心理发展不可逾越的开端,人的一生都要受童年“基本选择”的影响。这里的童年经验绝不等同于单纯的童年经历,而是指经历后有所收获和让人回味的那部分内容,更确切的叫法应该是“童年体验”。[2]在这一理论背景下,我们发现,童年经验可以成为打开川端康成小说世界之门的一把钥匙。
川端康成1899年生于大阪府三岛郡丰川村大字宿久庄, 在一个由祖父,祖母,父亲,母亲和姐姐组成的三世同堂的幸福环境中呱呱堕地。但上天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一直幸福好运的川端康成的命运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两岁的时候他首次尝试痛苦失去了父亲,接着三岁的时候又再次陷入命运的无常失去了母亲,失区双亲的川端康成由于体质孱弱更是得到祖父祖母的溺爱,担心他出门惹事所以基本不让他出门见人,所以川端康成几乎与外界脱节。当川端康成七岁的时候疼爱他的祖母也被死神夺去了,十岁的时候与他姐弟情深的姐姐也夭折了,十五岁的时候连与他相依为命的祖父也逝去了,至此,他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彻头彻尾的孤儿!人们说,童年生活是塑造一个人往后性格的基础,他的童年没有感受到人间的温暖,相反地渗入了深刻的无法克服的忧郁,所以川端康成的畸形的家境,童年生活已经造就了他今后孤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