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学鲁迅作品教学之我见
【摘要】鲁迅是我国近代文坛巨匠,其作品影响了整整几代人。针对鲁迅作品的教学研究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的研究的重中之重。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在深入研读鲁迅作品的同时,探究在课堂中讲授鲁迅作品的方法,让鲁迅作品在学生的心中活起来,让鲁迅精神在学生心灵中生长起来。
【关键词】鲁迅作品教学效果解读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65-02
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伟大的文学巨匠,不论其做人或作文都是值得我们今人学习和借鉴的。他用一生的文学、文化实践与实绩,彰显了具有现代意识的中国知识分子争取人的解放和民族的解放的历史方向,为中国和世界留下了一份丰厚的、具有永久魅力与价值的精神遗产。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文艺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之后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然而,这些如此激励人心的文章,对很多学生来说却成了一种负担,教师竭尽所能分析文章内容,教学效果却适得其反。我们应该深刻地进行反思,吸取教训,改变鲁迅作品教师不愿教、学生不愿学的局面。
一、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现状
大多数同学认可语文课本中对鲁迅的评价和对其作品的分析,赞同阅读鲁迅作品在当代仍是有重要意义的。可见鲁迅的影响力已渗透中学生思维之中,大家对“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等名句也都耳熟能详,几乎所有同学对鲁迅作品都在课本内外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
很多学生对鲁迅的印象是:深刻、清醒、冷峻、是非分明、固执、孤独,认为鲁迅是“一个不卑不亢的、睿智的、人格高尚的战士”,一部分认为他是“伟大的思想家、作家、革命家”,一部分认为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中国作家”。可见大家对鲁迅普遍有着较高的评价。但同时,同学们也普遍反对因此就将鲁迅神化为一个完美的人物。鲁迅被摆上神坛,反而使我们更难了解一个真实的鲁迅。
对于多数同学,课本是他们了解鲁迅的主要渠道,很少一部分同学通过鲁迅的传记读物来了解鲁迅。大部分同学希望通过更多的渠道加强对鲁迅的了解,主要包括阅读鲁迅的传记及作品,阅读鲁迅与朋友的书信,阅读同时代人对鲁迅的回忆和评价等等。
因此,我们真正需要思考的不仅仅是中学生喜不喜欢阅读鲁迅作品的问题,更多的是教师的文本解读观念问题和对待学生个体阅读的心态问题,以及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二、优化中学鲁迅作品教学的措施
反思以往的鲁迅作品教学,失去学生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