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明代文学
晚明诗文
教学目标:
1、了解晚明诗文发展概况;
2、掌握李贽“童心说”;
3、公安派及竟陵派。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李贽“童心说”;
2、公安派及竟陵派的文学主张。
返回
李贽
李贽(1527-1602),字宏甫,号卓吾。晚明时期杰出的思想家,也是一位标新立异对文坛产生很大影响的文学家。著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
作为思想家的李贽,极具叛逆色彩与反抗精神。针对正统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他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对正统思想提出了挑战。
他敢于否定传统思想权威至高无上的偶像地位,强调个体自身的价值。他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李贽对《六经》、《论语》、《孟子》表示了极大的轻蔑,认为这些著作是当时懵懂弟子,迂阔门徒随笔记录,大半非圣人之言,即使是圣人之言,也只是因一时所发之药石,不能成为“万事之言论”。
作为一位文学家,他认为天下之至文,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人生的欲望,即作者要保有“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的“童心”,“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要保持童心,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他认为“六经、《语》、《孟》乃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也,断断乎其不可以语于童心之言明矣。”
其作品论点鲜明,立意奇特,直写自我对生活独到的见解,抨击假道学的虚伪面目,直率辛辣,锋芒毕露,具有挑战性。如《赞刘谐》:
有一道学,高屐大履,长袖阔带,纲常之冠,人伦之衣,拾纸墨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仲尼之徒焉。时遇刘谐。刘谐者,聪明士,见而哂曰:“是未知我仲尼兄也。”其人勃然作色而起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子何人者,敢呼仲尼而兄之?”刘谐曰:“怪得羲皇以上圣人尽日燃纸烛而行也!”其人嘿然自止。
公安派
这是一个具有相当影响的文学派别,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袁宏道的影响尤为突出,是公安派的首要人物。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人称公安派。
观点:“性灵说”
“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佳处自不必言,即疵处亦多本色独造语。”(袁宏道《叙小修诗》)
“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擘破玉》、《打草竿》之类,犹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不效颦于汉魏,不学步于盛唐,任性而发,尚能通于人之喜怒哀乐嗜好情欲。”(同上)
从提倡直抒性灵出发,他们反对拟古蹈袭。如果学古时,“心中本无可喜事而欲强笑,亦无可哀事而欲强哭”,其结果必然是“其势不得不假借模拟耳”,虚浮、雷同的弊病便不可避免。
创作:注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
其诗文往往根据生活体验与个人志趣爱好,抒情写景,赋事状物,追求一种清新洒脱、轻逸自如、意趣横生的创作效果,读其作品,很少让人有典雅、刻板凝重之感。如袁宏道《初至绍兴》诗、袁中道《听泉》文。
阅读袁宏道《徐文长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