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寺庙植物景观意境概述
意境是中国园林艺术创作和鉴赏的一个极重要的美学范畴。所谓“意境”,意是寄情,境是遇物。情由景生,境由心造,情景交融而产生意境。意境,可以说是中国园林创作的艺术精华。意境使园林形象有了灵魂,充满了生气;景不再是可以一览无余的固定物质形态,而是散发出深韵情致的活生生的精神形态。
儒、道、佛的学说是中国文化意识形态的三大主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根支柱。佛、道这两个学说比任何哲学流派都更看重直观和直觉。道家理论与观念追求的是与自然的协调相处;佛禅倡导“顿悟”之说。提倡完全依靠直觉体验,通过内心来把握一切。正是佛禅和道教所追求的“意在言外”的美学趣味的本体观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意识的这种契合,才促进了中国园林意境的诞生和成熟。如果说皇家园林通过其自身恢弘的体量和富丽的装饰来表现皇权的威严和至高无上,私家园林通过多变的亭台楼阁、廊桥组合来体现园主的匠心别具,那么寺庙园林则善于运用自然界的一切自在之物来表现宗教玄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
植物景观是寺庙园林中表现意境的凭借之一,所谓“青青翠竹,尽是真如,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寺庙园林的植物景观意境成为寺庙园林意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园林植物景观意境一方面是通过植物景观本身的体形、线条、色彩、空间组合等实体语言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主要是通过植物所蕴涵的各种人格化的精神内涵所表达出来,以形成“明心见性成佛”的寺庙园林意境。
2植物景观的意境的感官传达
宗教中的“意”是指六种意识相对的思虑之意,而“境”是指人的五根及其所对之对象。寺庙园林中的植物景观正是通过人的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把植物景观的意境传递给游园者。
自然界中的许多声响都被禅师拿来作为纯粹现象,以启迪禅者觉悟,所谓“一切声是佛声”。寺庙作为参禅修炼的清净场所,它要营造庄严肃穆的氛围,创造幽静的环境。众多的植物就形成了一种天然的屏障,把寺庙园林与喧嚣的尘世隔绝开来,形成适合僧侣参禅、修行的这样一种宁静自然的园林氛围。
王维的《竹里馆》一诗中写到“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就是描写了竹子营造的一种“静”的园林意境。寺庙园林植物景观还能营造一种“动”的园林意境。寺庙园林中常在禅房或是供香客居住的客房窗外种植芭蕉。每当下雨时分,雨水滴落到芭蕉宽大的叶子上形成一种轻微的有节奏的声响,形成“芭蕉叶上潇潇雨,梦里犹闻碎玉声”的园林意境(图1)。僧人们的生活很简单,甚至单一,但是僧人们却通过自然界中最平常的竹风声、雨打芭蕉声体会到了自然、生活的乐趣。
“色”在禅宗的感性经验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宗教把“色”视为心相,视为“境”。禅者的直观及其觉悟赋予相对的景物以绝对的意义,所谓“一切色是佛色”。植物景观婀娜多姿的体态、丰富绚丽的色彩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园林意境(图2)。春季海棠花色艳丽,树姿婀娜,陆游有诗云: “碧血海棠天下绝,枝枝似染猩猩血”;夏季睡莲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秋季三角枫、榉树枝叶浓密,叶色如染,营造出一派“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秋季特有景观;冬季的松柏苍翠挺拔、不畏严寒被诗人称赞为“修条拂层汉,密叶障天浔”。海棠之姿、荷池之雅、枫叶之色、松柏之幽分别构成了不同的视觉上的寺庙园林意境。
植物的枝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