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我国古代的对联文化.doc

格式:doc   大小:22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我国古代的对联文化.doc

上传人:花开花落 2018/11/30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我国古代的对联文化.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我国古代的对联文化
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袁法军
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人们很容易想起宋代文学家、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写的脍炙人口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爆竹声中送走旧的一年,和煦的春风送暖,人们按过年的风俗****惯喝着屠苏草泡的酒。初升的太阳照亮大地,千家万户挂上新的桃符。这是一幅多么喜气洋洋的景象啊!
过年悬挂桃符,是上古形成的风俗。那时生产力水平很低,人就很封建,传说恶鬼外出作祟时都必须从桃树下通过,都受神荼、郁垒二神管制。因此,人们在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的神像或写上他们的名字,制成桃符,挂在门上,就能驱鬼避邪。后来逐渐演变,人们在桃符上写上一些吉祥纳福话,由此便产生了春联。公元934年至938年间,后蜀国君孟昶每年春节前夕都要令翰林大学士作词书写桃符。有一次大学士辛寅逊题写的桃符,孟昶觉得词“欠工”,便亲自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史书上记载的为后人公认的第一幅春联。
其实,春联只是对联的一种。对联的起源,应该追溯到更远的古代。对联是对仗工整的语言。在先秦典籍中,就有不少对句,如“决九川,距四海”、“满招损,谦受益”——《尚书》;“诲尔谆谆,听我藐藐”、“既来之,则安之”、“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等等。魏晋以来,文章由散文发展为骈文,诗歌由古诗发展为律诗,都发展了对句,为后来对联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对偶句单独使用,能够切事切物,切景切情,便是对联。据《楹联丛话》所载,唐代钱塘人李氏就书了“林间扫叶安棋局,岩下分泉递水杯”一联于书斋。五代十国时吴越龙华寺僧人题“三千里外一条水,十二时中两度潮”一联于碧波亭。这两联都早于孟昶所书的春联。
我国曾发生了许多有趣的关于对联的故事:(1)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书写了一付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可是,对联刚贴上就被人家给“盗”回家了,连续写了几付都是这样。王羲之灵机一动,写了“祸不单行,福无双至”一联张贴于家门口,来者见此对联不吉祥,便悻悻而去。第二天大年初一一早,王羲之提笔在春联上添了几个字,将对联变成了“祸不单行昨夜行,福无双至今朝至”,众人一看,齐声喝彩,拍掌称妙,都为王羲之的妙笔生辉所折服。(2)清代,有个大贪官李知县,新春佳节在衙门贴出一对联,自我标榜清廉,联曰:爱民若子;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