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 .
大学生目标教育概述
一、目标教育的目的及意义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精英教育”很难适应竞争曰趋激烈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尤其是在承担大量扩招任务的一般地方普通高校,由于学生进入大学后目标缺失或定位不准确导致大学生学风不良等问题,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人才的全面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多元思想文化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教育产生较大影响。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大学生思想状况呈现多元化,加之网络文化的影响,导致部分大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理想信念较为模糊,责任意识欠缺,学习目标不明确甚至不思考。部分学生受分配不公、个人学习“投入产出”失衡、就业借助社会关系等一些社会现象的影响,对大学的学习生活无所适从,甚至自暴自弃。
二是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教育大众化转型,对大学教育和教学方式产生深刻影响。一方面,大学生就业从指令性计划分配转变为根据市场需要自主择业,相当比例学生毕业后从事职业与大学里所学专业的关联度不紧密,造成学非所用的表象,严重影响在校大学生刻苦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另一方面,高考招生的计划性和高等学校专业调整困难使许多学生所学的专业并非自己所愿,也有盲从或服从家长
意愿的成分,导致相当多的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和认同感不足,主动成才意识淡薄,缺乏学习目标。
三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应试教育”模式和学习目标与高等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不适应或不完全接轨。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 失去学习目标,放松或降低要求,遇到挫折甚至自暴自弃,身心素质、
自主生活能力等不能适应大学生活的需要,产生一些严秉问题,导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难于实现。
大学生目标缺失引发的以上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高校教学改革、提高人冰培养质量的重要障碍,从而影响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和成长。究其原因,从表象上看,在于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不懂做目标规划、不会做目标规划、不愿做H标规划,而导致诸多问题的产生。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受教育者。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不仅在于传授实用性的知识技能,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更重要的在于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激活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性,使其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发挥个人才能。
我校于2008年3月制定了《两安工业大学学生目标教育实施方案(修订)》,明确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大学生成长规律, 以目标教育为抓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旨在通过大学生目标教育的开展,进一步明确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要求,使目标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有力抓手,通过目标教育的实施培养学生自我规划、自我设计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帮助学生能够将人生各个发展阶段H标的确立、实施和实践内化为自觉行为。
二、目标教育的实施
(一) 目标教育的提出
1、 按照人类活动三大要素:目标、条件以及方法,要求对大学生开展H标教育。
人类参加社会活动所产生的各类目标是构成社会活动的客观要素,没有社会活动目标,人类的社会活动行为无从引起。大学生步入社会,目标的设定、获取以及认同至关重要,要求每个大学生都有目标。
2、 标设置及实现是大学生进行社会活动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 伴随学生的四年,大学阶段的目标教育是前提和准备。
人生0标设定的合理性、方向性以及计划性非常重要,在实施过程中要适时调整,使计划能够有效落实。目标实现的方法,知识储备、能力培训、心理调适等可通过目标教育进行培养与锻炼。
(二) 目标教育的理论依据
1、目标管理理论和目标设置理论是理论源头
目标管理理论,是作为现代管理制度,具有工作目标明确,组织成员主体意识增强,劳动力资源进一步优化,管理更加体现科学性和正确性的优点。
H标设置理论认为:H标本身具右激励的作用,H标把人的需要转化为动机,使人们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并将结果与既定的目标对比,及时进行调整纠正,从而能够实现目标。
2、人的全面发展是理论依据、理论基础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标教育的标准。
3、基于内外
的辩证关系原理
大学生0标教育基于内外因的辩证关系,以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为目的,通过制定全面的教育体系,对学生进行目标设置、实施、调整和实现的锻炼使学生具备相应的能力,从而受益终生。
(三)目标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目标教育的核心内容分为四个模块,即帮助学生树立价值0标、学业0标、生活0标和职业0标。在此基础上,为达成0 标,围绕四个目标对应开展和实施“成人教育”、“成才教育”、“成长教育”和“成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