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中国为什么缺乏企业家精神
在西方经济学家看来,企业家精神是与劳动力、土地和资本同等重要的四大生产要素之一,它们分别对应于利润、工资、地租、利息四大报酬。企业家精神实际上就是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才能,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的生产要素。
中国长期被认为是很缺乏企业家精神的国家之一。所以很多的经济学家认为培育中国经理阶层的企业家精神对于国有企业乃至整个经济改革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比如,北京大学的宋涛教授就指出:”为了提高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选拔出强有力的经理或厂长,是个具有决定作用的问题。”在其他的一些水平参差不齐的文章里,大家也都在热切呼吁企业家精神,也都在批评中国没有真正的企业家。
是什么造成了中国缺乏企业家精神?把原因归结到教育模式、人才竞争等方面都是非常表面的。真正的原因只能从体制里面去找。中国还没有一套培养企业家的体制,也没有一套利于企业家成长的体制。缺乏企业家精神,不是中国经理们的错,错的根源在于体制,在于制度安排。
我何以这样认为?经济学有一条重要的基本原理,就是人们会对激励做出反应。一切激励的机制,都体现为一系列的制度安排。不同的制度安排,会导致人们不同的行为反应。在计划体制下,不可能有真正的企业家,原因在于计划体制的制度安排下,人们没有受到相应的激励,没有努力成为企业家的愿望和动力--当干好干坏其所得都一个样的时候,谁还会努力去将事情做好呢?
市场经济有利于企业家的成长。但是,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七年来,为什么还没有成长起企业家群体?原因还是在于制度安排,中国的市场不是自由的市场,它有太多的政府管制,从而限制了企业家的决策自由和责任。LoCalHOSt我们知道,标志着市场经济存在的恰恰不是企业的法律地位,而是企业家的决策自由和责任。
我认为,在中国现有的市场体制下,有两种现存的体制造成企业家精神的培育起到了消极影响,其一是缺乏竞争的企业领导体制,其二是风险责任与报酬不对称的报酬体制。
缺乏竞争的领导体制是中国长期以来企业领导与行政级别挂钩的干部制度的派生物。现在虽然改革了干部和人事制度,但是”搞企业→到政府”的模式还存在。中国一天不改变这个模式,中国的经理们就一天不能真正推向充满风险的市场。改革只能是这样的:建立企业家市场,经理们在企业家市场上进行自由交易。这个市场一旦形成,那么经理们的行为就具有了一种内在激励和约束机制。为什么?因为他的一切努力,都是为自己的金钱和所得而努力,为自己的荣誉和信誉而努力,为实现自己的价值而努力。而他在这一努力过程中,也带来了企业利润最大化。这是符合经济学里激励机制设计原理的,个人的利益与组织的利益同向的时候,对个人的激励也增加了组织利益。
然而这种企业家市场的有效性必须建立在一个前提条件之上,那就是,企业家交易的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而不是由强制力量来决定的。企业家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决定企业家的价格,好的企业家得到更高的价格,就好象产品的优质优价一样。拙劣的企业家只能得到低廉的报酬,慢慢被市场淘汰。当企业家市场价格很高的时候,就会吸引更多人投身企业家市场,反之,则会有一些企业家退出这个市场而转行到其他领域。价格的自由变动刻画了企业家个人的价值,也调节了企业家的供给不致过剩或不足,而竞争机制保证了市场内的企业家的质量。整个这一段,说明的是自由的企业家市场有利于保证风险责任